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7|回复: 0

与其怀念乡愁 何不身体力行

发表于 2017-6-4 17:26: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与其怀念乡愁 何不身体力行
——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蹲点手记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4日 11版)
西河村的老人坐在门口闲谈。本报记者 叶乐峰摄/光明图片

  记者的荣光,莫过于用笔墨和镜头记录时代的变迁。在河南省新县西河村驻村调研采访1个月,很庆幸自己能够拥有这么一段时光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我所在的西河村原本是个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三年前只有40余位老人和儿童留守,村落荒芜破败,百姓外出务工谋生,一座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暗淡沉寂。
  “每个人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守望。在北京时间越久,我越想念老家的大山、古树和门前小河,还有那夜空里的满天星斗。”张思恩如今是西河村农耕园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一番话道出了他回家乡发展的缘由。
  改变发生在2013年,新县启动“英雄梦 新县梦”大型公益规划设计活动,西河被纳入了该活动精心打造的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内。张思恩等在外成功人士的乡愁找到了“闸口”。
  2014年,张思恩等6位村民发起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80万元,以合作社为龙头,打造精品民宿和特色农家餐饮,引导村民以“山水林田湖”入股合作社,年终获得分红。此外,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年均收入十多万元。西河村开始了它美丽的“蝶变”之路。
  如今,漫步西河村,屋后古树参天、村前溪流潺潺、晨起鸡犬相闻、暮归炊烟袅袅……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儿时的记忆,也正是看到旅游经济的红利,西河村越来越多的“南飞燕”成了“还巢凤”,沉寂的西河又热闹起来了。
  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还有一个身份——西河村名誉村长,在2014年西河建设任务最重的时候,他几乎每周都来村子督导建设,担心古村落的建设有违保护开发的初衷,破坏了历史风貌。他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及乡村复兴要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
  重建乡愁,首先要尊重历史风貌。一个古村落便是一部历史,一方传统,一种文化。西河村在改造中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涂脂抹粉,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一砖一瓦,能够用的就继续用。
  “农村就要像农村,真正做到修旧如旧。”西河村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张一谋说,守住西河村原有的魂儿,敬畏村庄原有肌理,改造成一个升级版的农村。其实不光在西河村,新县全县都倡导“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理念,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坚决不让村庄成为孤零零的村庄。
  重建乡愁,更要保护好村民的利益。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资本开始觊觎这个古村落。在西河,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延续者,也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主体。“只有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乡村建设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才能体现出来,群众才能真正有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西河村名誉村长吕旅的话值得深思。
  去年4月,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在西河村举行。据了解,这是首次在“村里”召开的乡村领域盛会。如果说,数十年的城市化脚步,是尽可能地抹除“传统”的格式,代之以“现代”的格式,那现在就该反过来,到过去、历史、老家和故乡里,去寻找心灵的港湾。
  西河村正大声地向外界诉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乡愁”而不是“愁乡”;要外界“推动复兴”,更要村民“自发复兴”;要“加强保护”,而不是“加快开发”。
  (本报记者 叶乐峰)
SourceP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