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四十一载“状元”情
戴永和,温州状元油库的老主任,他的青春记忆只有油罐、管线。41年来,他的命运与浙江温州石油状元油库紧紧联系在一起。油库里每一个阀门有什么用,怎么用,每一条管线如何铺设,他都谙熟于心。去年8月底,油库主任戴永和已经退休,但依然心系油库,为油库建设发挥余热。油库改扩建领军人1976年,20岁的戴永和到状元油库工作。那时,状元油库只有地面库两个老油罐,和码头上一艘负责进出油的油趸船。上世纪70年代计量设备落后,发油还需人工磅秤量油,油品损耗很大。
80年代初,使用流量表人工发油技术在全省推开,只有小学文化的戴永和成了温州石油第一个掌握流量体积换算的人。1983年,这个踏实肯干的小伙子被领导相中,调去当发油员。当时,趸船旁安装一个棚装入流量器就算发油台,戴永和日夜守在那里,进出油全部一手把关,渔船多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渔民要求灌油桶,他双手能提起7个,一天能搬上千斤,“年轻时有力气,一点不觉得累”。
在洞库改造过程中,戴永和发现,发油方式都是从油罐内将油打到9米高的中转计量罐,再利用计量罐高位自压的物理效能将油输入渔船,需要耗时4个小时,发油效率很低。“码头的发油需求量增加了,技术设备必须跟上!”戴永和经过认真分析后,建议在码头安装一条油泵连接输油管,直接将油罐里的油抽到渔船,以提高发油效率。1998年,为解决油轮发油至油罐途中泵压不足的问题,他兼顾效率和安全,在输油管线中段增加中转泵,大大提升了发油效率。随着成品油市场发展的需要,戴永和成了油库改扩建领军人,上世纪80年代建设洞库,90年代再造山边库,油库总容量达6.1万立方米,成为温州石油最大的综合性油库。看着油库码头停靠能力从1000吨级扩建为4000吨级,3艘新趸船投入运行,作为状元油库发展的见证人,戴永和感到无比骄傲。回忆起当年握着油枪盯着油罐口,使用人工流量表时的情景,戴永和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赶上好时候!”状元油库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1996年2月,状元油库发生一起油罐漏油火灾事故,上级公司勒令油库立即进行隐患排查,戴永和临危受命,升任油库主任。上任后,戴永和带领员工对油罐、输油管线、机械设备、消防设备等进行专项检查,发现事故背后诸多隐患。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状元油库从油罐清罐检查、罐底电焊修补,到电气设备改造、输油管线更换等,消除了安全管理隐患。1996年,状元油库被莫名地扣上“吃油”罪名。油船老大经常投诉说,油品卸入油罐后总是缺斤少两。戴永和急得几宿没合眼,奔走于油轮和山边库之间,终于在1.5公里长的输油管线中找到答案。原来,油轮卸油后,管线内残留油、水杂等,若这时另一艘油轮继续卸油,就会出现油不能完全进入油罐的情况。“卸油不足量是大事,关系到油库的声誉!”戴永和马上召集员工研究对策,提出在码头上增设一台制氮气设备。码头改造完成后,每次油轮卸油后,卸油员就将制氮气设备接到卸油管线上,用氮气将输油管线内残油杂物清空,然后再接卸。从此,状元油库成了全省卸油量最准的油库,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
1997年,油库安装了14套遥测计量装置。以前,员工量油要上油罐,现在可以通过计量器直接查看,实现多罐联网同步监控。“以前,我们将油库机械设备装进脑里,现在员工可以‘看’在眼里!”戴永和对油库变化唏嘘不已。“80名员工都是我的孩子”提到员工,戴永和饱含深情。回忆当初油库新宿舍楼未建成之前,大家睡陈旧木板床,盖着受潮被子的情景,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善员工生活。之后,他几次向上级公司提出修建新办公生活楼的要求,最终得到领导支持。
2008年,状元油库建了3层新楼。戴永和张罗着为员工宿舍购买每一件家具,还腾出两间房作为员工休闲室。“80名员工都是我的孩子,我想亲手给他们布置‘新’房!”戴永和说。10多年来,员工家庭有困难他尽力帮助,员工生病他第一时间去看望。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注在油库里,却疏忽了家人。戴永和与妻子因油库而结缘,妻子独自操持家务,支持他的工作。戴永和放弃与兄弟合作开厂的机会,全力以赴投入油库建设中。“当了主任,几乎没有休息,虽然家离油库很近,但总觉得住在油库安心。”1999年,戴永和胃部做手术,医生建议他住院,但他放不下油库建设,刀口刚拆线就回到岗位上。2011年,58岁的戴永和主动提出退居二线,但依然每天坚持到油库现场检查,把更多精力投入带徒工作中。他将各项设备装置的操作要领和修理方法等整理成20多本笔记,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员工。四季更迭,眨眼间41年逝去。即将退休,戴永和说舍不得油库,这么好的企业还想多待几年;但他却没有遗憾,因为对油库没有亏欠。采访结束前,戴永和领着笔者在油库走了一圈。看到消防设备上的一点积灰,他俯下身轻轻掸去,脸上流露出安详而又恬淡的神情,和他身后的油罐一样,从容豁达,不争不鸣。
石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