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寿山石声誉之隆,可谓家喻户晓,这固然有赖历史之赐,同时更要得益于材质特性。比方说,寿山石材料多样,品种多达200多个,一石一性或一洞一品构成寿山石纷繁的命名形式。其纹理变化多端,莹润度千差万别,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奇观。这样的特性,使得无论印材切割雕刻、篆刻治印,还是玩赏收藏,都乐趣无穷。
寿山石印材有“六德”之说,源于对田黄的评价。所谓“六德”,即“温、润、细、结、凝、腻”。温,是指石头的质地比较温和,拿在手中不发凉;润,是指水头很好,有被滋润的感觉;凝,是比较紧实;结,是指石头结构比较致密;细,是指石头矿物结构好,几乎看不到颗粒状东西;腻,指石头的质地宛如凝脂,放在手上搓,有轻微油腻感觉,如婴儿皮肤一样。“六德”之说被用在寿山石上,也扩展到其他印石,增加了印石的文化感召力。此外,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福寿”寓意相合。
另一名石品种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以鸡血石和藕粉冻为上乘,其中鸡血石更是享有盛誉。鸡血石中的红色为含汞矿中的辰砂所呈现出的颜色,越鲜艳便被认为越好。其“血色”口彩不少:如在印顶有片状“血”,称为“鹤顶红”;“血色”中间环绕着一圈儿的,称为“红腰带”;“血色”点式分布,就是“满天红”;布满70%以上的血,即称“大红袍”。据说,鸡血石发现于明初,在清代被重视,后深得乾隆帝喜爱。他将天目山禅源寺主持所献鸡血石制成“乾隆之宝”印。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昌化鸡血石印章作为“国礼”馈赠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前外相大平正芳,引发了日本友人收藏鸡血石之风潮。
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出产的巴林石是四大名石中的后起之秀,大量开采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巴林石开采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化学成分和其他三石相类,因此顺利地纳入到了印石体系当中。巴林石的品质评价,也可以很容易地以既有的印石标准衡量。巴林石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其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如色泽艳丽多姿,质地更为通透,其中鸡血石、福黄等品种都受到藏家的高看。
尽管印石中有鸡血石之红,田黄之黄,悦人眼目,但看似缺乏夺目颜色的青田石的文化高度却丝毫不受动摇。这也是材质与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从篆刻的角度讲,最能表达笔墨韵味的,可能非青田石莫属。清代金石大家陈莱孝有证:“治金刻玉古时章,花乳青田质最良。”现代书画篆刻大家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更坚持“非青田不刻”的原则,足见对于青田石的喜爱。
青田石纹理丰富,硬度大致在2.5度左右,软硬适中,最易受刀,耐高温,色彩稳定,少筋裂,且由于石质温润,故而最出金石味儿,能够尽情挥发文人雅士的才情。娄师白曾言,“青田石的石质细腻非常,既不太坚硬,又不太脆,随刀刻画,能尽得笔意韵味,所以青田石的石性是最好的。”
所谓石性,文化之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