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0|回复: 0

韩家国:“一个都不能少”体现责任和担当

发表于 2017-6-7 18:40: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一个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的微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该视频运用现场故事和主人公叙述背景两条线索相互交融的方式,展现了南磷路社区党支部党务工作者部在去年11月以来四川省巴中市全面开展以“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双找”活动中,以“一个都不能少”为目标,让“失联”党员方从路“回家”的全过程。(消息见5月24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党员从入党开始,便有了自己的“家”——党组织。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党员把介绍信长期放在家里,不愿交给党组织,还有一些不在本地生活工作的党员,宁可在外四处流浪游荡,也不愿意与当地党组织联系,成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使得部分党员长期过着“特殊党员”的生活,形成党员与组织关系脱离的状况。这不仅让“两新”党组织“两个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还让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有所动摇,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警惕。
  党员“失联”,表面看来,是个人行为,但反映出来的是一些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也与少数基层党组织工作不细心、工作方式简单粗犷有关系。四川南磷路社区党支部的“绣花”功夫,不仅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更折射出一种大无畏的勇于担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员这个“分子”之“家”,不能因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了,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大了,就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而是要有“一个都不能少”的高度职业责任感和大无畏担当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拓宽“组织找党员”渠道,让“流动党员”安家落户、让“失联党员”现身亮相,让“分子”不断的更多地向“家”涌聚靠拢。同时,要积极为“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用心用情为家里的“分子”搞好服务,竭尽所能地帮忙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归属感,这样党组织这个“家”才温暖,才更具生机和活力,才更令“分子”们神往,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薪火相传。否则,这一切都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作者单位:济南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党建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