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8|回复: 2

其实不远——冯骥才《离我太远了》读后感

发表于 2017-6-8 06:30: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其实不远——冯骥才《离我太远了》读后感
作者:陈文璟
  (出于作家的天性与本能,或受心灵的驱动,不时随手写下一些感知的文字;或于人于事,或于书于画,或于春雨秋风晨光夕照。日久天长,渐渐积满。近日读来,却好似触摸到过去几年活生生的自己。 ——冯骥才)
  阿尔卑斯山的小路上总有一块这样的木牌:过路的行人啊,请稍微驻足欣赏下四周的美景。读《离我太远了》,让我想起这块木牌,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提示,更像一个人生启示:享受旅行就是享受生活。
  很多人都喜欢旅行,在外面的感觉并非单纯地与自然接触,更多的是体会自我的本性,山顶上的放声长啸,并非单纯为了眼前的美景,而是为了自己的灵魂可以在诸多俗务之中抬起头,看到蓝蓝的天空之外,还有一个自由的世界存在。所以旅行札记在我来说更多的是记录中的反省,毕竟文字总是有限的,一如作者说的:“没有写在纸上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因为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遥远,甚至是近在咫尺的地方也能让我们理会那种遥不可及的遗憾。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可是作者却说“离我太远了”,这是因为现实中的距离都可以克服,科技的进步可以让我们在一瞬间就达到离开地球的速度,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却永远都没有办法用外力来跨越。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加,岁月带给我们的忧伤就像天上漂浮的雾霾,一层一层又一层,我们知道灰蒙蒙的天空之上有自由的蔚蓝世界,但无论我们如何睁大眼睛,我们总是看不透那种抹杀一切的虚无。
  冯骥才先生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他比我们普通人要看得远,这么多年他四处游历,带着他的书和他的笔,他特意说“笔”不是钢笔,也不是“毛笔”,而是“心笔”。我想起曾经跟一位著名的画家去山里散步,看着夕阳之下的山峰侵染着风中摇曳的杨树树叶,他说太美了。 我说可惜我没有带素写本,否则您一定可以创作出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他看了我一眼,说:“得其意就好,不用带毛笔。”当时的感悟在今天读到冯骥才的“心笔”时又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原来天下万事万物,道理都是一样的,文艺的任何形式带给读者的感受都要超越文字、图像本身,在高高的天空之外,去享受自由和幸福。
  只是流连于物质世界的诱惑,社会琐屑的束缚,太多人满足于梦幻的欲望,急匆匆地走在人生的山路上,希望山的尽头是美好的世界,听着导游不断地提示: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于是我们的人生就只剩下:走了一天,又一天,一整夜,一整天。
  当灰尘遍布我们的衣服,疲惫的身躯不能再承担现实之轻,则我们即会跌到在地,这时候仰望天空,一定会有梦想“离我太远了!”的遗憾。
  不过,真的太远了吗?我觉得读这本书,让我离着那个自由的国度更近了。只要我们随时都带着自己的“心笔”,一切梦想跟我们的距离都是可以一瞬间跨越的。
(责任编辑:黄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 15:27:16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00:54:46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