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8|回复: 0

大国工匠|零件在手 磨砺在心

发表于 2017-6-9 11:17: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27年,我只干了铣工这一个行业。"五月的一天,笔者慕名来到航天科技集团13所,初次见到李峰,谈起一个多月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飞天的场景,李峰依然难以平复内心的激动。仰望火箭直冲云霄的雄姿,这个伟大时刻也有他的一份功绩。
李峰,他是航天人中最平凡的一个角色,也是千万工匠中最普通的一员,正是他们平凡的存在和坚守,才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本期,请跟随笔者的脚步,一起走近这位基层航天人,感悟平凡岗位中不平常的人生,聆听他三尺铣台上的内心独白。
惯性器件关键零件每减少1微米变形,就能缩小火箭几公里的轨道误差
对于普通人而言,惯性器件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在航天领域,却是众人皆知的关键产品。它犹如火箭的"眼睛",在茫茫太空中测量火箭的飞行数据,提高火箭的入轨精度,控制飞行姿态。
李峰的工作就是加工惯性器件中的加速度计。作为惯性器件的核心,加速度计犹如眼睛里的晶状体一般珍贵,加工中每减少1微米的变形,就能缩小火箭在太空几公里的轨道误差。
1微米是什么概念?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李峰需要依靠现有的工具,眼观手测完成精密加工。
加速度计的核心零件从毛坯到成型,需要经历车、钳、铣、研磨等17道工序,期间既要经受100℃高温烘烤,也要在零下70℃的液氮中完成低温考验。李峰的精铣工作,是零件加工的第11道工序,但却是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迈进的一道关口,加工中一旦出现细小误差,前面的工作都将功亏一篑。
" 打磨的不仅是零件,更是一种航天人的心性。"李峰对笔者说,虽然自己只有大专文凭,但为了与精铣以及精密加工等领域产生"化学反应",他买回《机械加工原理》《金属材料力学》等专业书籍细细"咀嚼",一有空就学习设备工作原理,每天抽出固定时间专攻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航天关键零件在加工时,都有一个尺寸标准的零位,李峰在上万次的加工中,找准了自己对事业的定位,那就是聚神专注、精益求精。27年来,经李峰加工后验收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标准、精确无误。
27年痴心坚守,只为磨出一把好"剑"
夜幕低垂,整座城市渐入梦乡。在13所的某个厂房里,一盏孤灯准时亮起,随即隐约听到机器工作的声音。巡夜的保安知道,李峰又开始加班了。一个夜晚,一台机床,几把刀具,反复打磨,这样有规律的重复,李峰坚持了27年。
废寝忘食是李峰一直以来的"坏习惯"。这种习惯的坏处,他心里很清楚,但一走上铣台,抚摸着熟悉的刀具,他就陷入了痴迷状态,经常忘记了时间。
和精密加工打交道,不仅要技艺过人,更要有一把适合加工零件的好"剑"。大多数时间里,李峰一直在和加工刀具较劲--
航天产品的零件不仅体积小、形状复杂,加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质量可靠性,在加工前往往需要精细的计算、周密的计量。有时由于加工操作不慎、加工刀具损坏等问题,就会导致加工零件报废。为了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李峰常常在业余时间研究刀具角度和刀具材料。

一次加工中,铣床的加工精度是4微米,但有的零件精度却要求在2微米,李峰只能重新在200倍显微镜下细心打磨新的刀具。刀具刃磨的火候只有操作者才能把握,近乎苛刻的标准逼着李峰自我加压,他再一次开始学习起机电工程的专业知识。这些年,李峰创新了装夹和加工方法,自制出了合格的加工刀具。这看似细微的改进,却有效解决了加工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年复一年,李峰沉浸在加工蓝图中,伴着机器轰鸣的旋律,淬炼出了自己的"剑"。
如今,当年一同毕业分配到单位里的同学,或改行或提升,但李峰选择的是一份坚守,这是李峰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练就炉火纯青的本领,做一个超精密加工行业的良匠!"
为子为夫为父,家庭缺位是他对家人的最大愧疚
由于工作原因,李峰经常需要加班赶进度,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因此,他很少陪家人团聚。
老父亲干了一辈子磨工,落下了腰疼的职业病。李峰自学按摩手法,希望能多为父亲按摩一下缓解疼痛,但空闲时间总是太少,只能抽空给父亲尽一份孝心。在李峰心中,老父亲是他一生最尊敬的人,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更是一名严格的老师。同样,老父亲最能理解李峰,对李峰望子成龙,他希望李峰能够传好这根接力棒,把老祖宗的工匠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女儿的记忆里,父亲专注工作更胜于爱自己,别人家的孩子都像心肝宝贝一样被捧在手里,可被李峰像宝贝捧在手里的却是自己加工出的产品。女儿心里不免犯嘀咕,究竟谁才是父亲的宝贝?
家庭常常缺位,李峰的时间去哪了?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李峰每天都要加班工作,工作连轴转也是常事。加上节假日和周末,最忙的时候,李峰一年加班时间1000多个小时。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这一年,李峰等于比别人多上了100多天的班。
李峰选择将时间留给工作,但心中总有一片属于家庭的空间,这也是他心里最柔软的部分。父亲生病顾不上、孩子上学不能接送、妻子不能陪伴……一提到家人,可以滔滔不绝讲述工作的李峰便合上了闸,眼神中流露出了愧疚。
[align=justify]
" 谁都爱自己的小家,可我的心中还有航天这个大家。"让李峰欣慰的是,家人对他的事业是全力支持--老父亲把儿子当作自己的骄傲,遇到邻居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起儿子的成绩;妻子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和事业,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扛起家庭重担;女儿参加高考前一晚,李峰抽空为女儿做了一顿饭,饭桌上,女儿说要成为父亲一样优秀的人,难得团圆的一家人都开心地笑了。
自李峰开始从事精铣火箭惯性器件的工作后,一家人便有了看报纸读新闻的习惯,总是敏锐地捕捉着各种火箭发射的信息。李峰的家人说,每当看到我国的运载火箭升起的时候,他们一家人都为李峰而骄傲。是的,当火箭发射成功,国人为之自豪的那一刻,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们,每一次成功也有他们的一份汗水!
来源:中国军视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