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7|回复: 2

以前是你给我写信 现在我给天堂的你写诗

发表于 2017-6-9 22:27: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吴冰清 于婷 刘陈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

  6月8日,成都建设路,在家里的舒德芳老人追忆她的爱情过往。

  2000年,张奎光与舒德芳的合影。
  一匣情书
  恋爱时,舒德芳寄来的每一封信,张奎光都收藏起来,编上号,锁在了一个皮匣子里
  在15岁之前,舒德芳被周围的同学称作“冰人”。
  年幼失去双亲,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舒德芳内向而自卑。15岁那年,还在成都上高一的她,本是去表姑家拿电影票,却“巧遇”复旦大学生张奎光。“他就是个话唠。”这是舒德芳对张奎光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见面,张奎光和旁人侃侃而谈,不爱说话又“插不了话”的舒德芳,只能尴尬地玩手巾。当时的舒德芳并不知道,这次见面,是一场精心安排的“相亲”,而张奎光已对她一见钟情。家中独子的张奎光时年23岁,趁其放假回家,家人忙着给他张罗人生大事。见了好几个姑娘,这个经济学才子,就是看不上眼,直到见到了舒德芳。很多年后,张奎光还常常说起第一次见面时舒德芳的样子——一身黑底红花的旗袍,美而不张扬。“我都忘了,他一直记得。”舒德芳说。
  没多久,张奎光返校,紧接着便是一封接一封的书信寄送给舒德芳,事无巨细。
  “他这个人,像火一样热情。”回忆起那段通信的时光,91岁的舒德芳笑带羞涩。起初,舒德芳很少回信,但在接连不断地情书“攻势”下,“高冷”的舒德芳开始冰融,专门买来粉色信笺,回应这见字如晤的美好。
  而舒德芳寄来的每一封信,张奎光都异常珍惜地收藏起来,编上号,锁在了一个皮匣子里。
  一条围巾
  那时困厄,舒德芳摆起了小摊,张奎光则学着砍柴、搭炉,给妻子打下手。一条围巾轮流着挡风御寒
  1943年,张奎光大学毕业,两人结了婚。但婚后不久,生活的风雨就考验起这对小夫妻来。
  因家中变故,张奎光没了工作,“当时,我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但他很乐观,还宽慰我,让我觉得很有安全感。”而为了养家糊口,舒德芳主动卖掉了陪嫁的一对痰盂,用8块钱订做了一个玻璃箱,在商业场附近摆起了摊,做卤肉锅盔的生意。一向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张奎光,则学着砍柴、搭炉,给妻子打下手。
  冬天,城里买不到肉,舒德芳夫妻俩天不亮就出发去昭觉寺附近买肉,但为了省钱,他们都是走着来去。气温极低,两人只有一条围巾,轮流着挡风御寒。
  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渐渐地好起来。而在张奎光的影响下,舒德芳也从一个遇事悲观的人,逐渐变得乐观起来。“他的身上,总是发着光,照亮了我的生活,让我原本黑白的世界充满色彩。”如今再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舒德芳都是带着笑的。
  一生承诺
  张奎光承诺作那个“百分之一”的男人,工资主动上交,每天只有8分钱的坐车费
  原本悲观的舒德芳,对于婚姻,起初也是消极的。“男人就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却要三从四德,我看,世间男子,一百个有九十九个都坏,谁能从一而终呢?”刚结婚时,舒德芳无意中感叹出这句话,张奎光脱口而出,“我就是那百分之一。”
  而张奎光也用此后的一生,兑现了这个“百分之一”。
  有一段时间,张奎光的工作常常调动,舒德芳也跟着丈夫四处漂泊。“他一个大学生,以前生活又那么优渥,家务都不会做,必须要我去把后勤给他做好哦。”赚钱养家的张奎光,是个典型的“妻管严”,工资主动上交,每天只有8分钱的坐车费。同事笑话他,喊他“张八分”,他也不介意,“不是怕,是尊重。”
  结婚数十载,从黑发走到白头,从两个人到四世同堂,张奎光90岁时,仍会牵着老伴的手去散步,一如年轻人热恋的模样。
  1993年,正值金婚,已经67岁的舒德芳,穿上了白纱,和穿着西装礼服的张奎光补拍了婚纱照。“1943年结婚时,穿的是旗袍,所以,我们也学学年轻人,穿婚纱拍张合影。”一向不太浪漫的张奎光,在金婚时也浪漫了一把。
  一世夫妻
  2009年,张奎光因病去世,经历了六十六载“钻石婚”的这一世夫妻,不得不生死相隔
  那张特别的婚纱照,放得很大,挂在客厅钢琴前。每天,舒德芳都会端详一番,“感觉他一直就在我身边。”
  2009年,91岁的张奎光因病去世,经历了六十六载“钻石婚”的一世夫妻,不得不分离。
  老伴离开后,舒德芳学着坚强。84岁的她,开始拜师学画,且画得有模有样。“看,这就是我画的。”展示着自己的画作,舒德芳有些自得。
  除了画画,舒德芳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起床锻炼,她还爱弹钢琴,兴致来了,也会唱上几句。“我也要像他(张奎光)一样,乐观地生活下去。”舒德芳坦言,之所以给自己找事做,也是为了不要太过思念老伴,“这么多年都是两个人,现在只剩我一个了,不习惯。”
  但难敌这思念之时,舒德芳便会写写诗。“以前,是他给我写信,现在,我给天堂的他写诗。”在一个小本上,舒德芳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许多思念。
  “六十六年鸳鸯梦,无时无刻不思君。”在《追梦》中,舒德芳这样写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0 09:25:1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0 09:25:57 | 查看全部
温暖,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