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3|回复: 2

火种的力量——读冯骥才《文化诘问》

发表于 2017-6-10 18:37: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火种的力量——读冯骥才《文化诘问》
作者:陈文璟
  (我十分崇尚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所以我的双脚没离开过田野。我的思想是我行动的头脑,我的行动是我思想的肢体。只有思想才能使我们的行动不成为盲动,只有行动才使我们看见自己的思想。 ——冯骥才)
  每一个时代的文化人都会为时代精神所感动,并且会从这种感动中去不断完善时代精神,使之与历代以来的文化传统融为一体,实现古人说的“薪尽火传”的文化责任。
  《文化诘问》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冯骥才先生置身于文化遗迹之间,反复斟酌,来回奔波,为的不仅仅是为我们留下一些可以作为经济资源的文化遗产,而是从中体会那种文化担当,并且把这种担当化作现实中的成果。当然了,如果都化成了成果,冯骥才先生或许就不会写这本书了,恰恰是因为大部分的努力都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禁锢做出了牺牲,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成了纸上谈兵,冯骥才先生于是感觉到民族文化灵魂的呻吟,感受到那种痛苦发自于内心,一如古人的“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他走过的地方越多,心中的伤感就越多,心中的伤感积累郁积,于是有了“诘问”,问的不仅仅现实中的体制,而是冥冥中的主宰,我们到底要走向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做?
  梁思成的故居终于跟北京城墙一样被拆了,遗留的残存被“公园化”和“景区化”,成了地方政府的香饽饽,城市中的历史痕迹只影落寞,根本挡不住城市开发的推土机,在经济效益之前貌似我们丧失了几千年的平静;躁动和不安,让所有的过去都显得苍白和无力。过去是未来的影子,未来是过去的延续,没有过去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文化人,冯骥才对此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大声疾呼,诘问的不仅仅是体制,更不仅仅是现实,还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宿命。
  文化的发展靠着一个人的诘问显然是非常渺小的,但是火种的有无却是致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根本在于有风,有势。《文化诘问》是一个火种,作者仿佛普罗米修斯,他希望他的诘问能成为火种,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都能燃起大火,从而使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成为现实的梦想。
  如果我们也想有所承担,那么就读一下《文化诘问》吧!
(责任编辑:黄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 21:46:03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23:55:25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