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4|回复: 2

变“踩高跷”为“解麻雀”

发表于 2017-6-11 17:05: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山东滨州联村为民,扶弱解困
变“踩高跷”为“解麻雀”
2017-06-11 李向中

  走出空调房,坐上土炕头


  “桥通了、路宽了、电稳了,村里豁亮了,生活滋润了……多亏了驻村干部,给村里带来新变化。”山东滨州惠民县桑落墅镇堤口杨村80岁的老党员杨登云感触很多。


  杨登云说的驻村干部是村“第一书记”杨春林。之前,堤口杨村“多病缠身”:桥塌了路越走越远,没水浇地越种越碱;村里没有一分钱,大事小事无人管,群众脱贫难上难。


  杨春林憋着一股劲。他不应酬不接待,白天上接“天线”寻资金、找项目,晚上下接“地气”,问民计、聚民心。进门开口三件事:一问柴米油盐,二问忧愁困难,三问经济发展。


  从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入手,清“淤”排“障”,拆“墙”填“沟”。群众最关心“水、电、路”。在杨春林的带领下,村里争取资金90万元,完成村内2.7公里的公路升级改造;投资160万元,重建塌方多年的村南桥;协调资金65万,安装路灯87盏;投资30万余元治理脏乱差的环境,填平垃圾湾,建起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一桩桩实事办下来,杨春林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


  “干部坐在办公室,了解的都是面上情况,就像是‘踩高跷’;进村入户后,上土炕头、到田埂头,情况了解得更透彻,工作做得更细致,就像是‘解麻雀’。”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说。


  2013年起,滨州市开展“扶弱解困、联村为民”活动,全市各级机关干部,陆续走出空调屋,离开沙发椅,到全市96个行政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滨州市委每名常委联系指导10个薄弱村,直接帮扶2个村。市县累计选派“第一书记”1743人次,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户户有项目,脱贫不用愁


  堤口杨村是个省级贫困村,全村836人、214户,1178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80%的农户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想要脱贫,需要找准发展产业。


  哒哒哒……走进堤口杨村的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内,电动缝纫机响声不断。“我们村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都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说着,贫困户潘海霞熟练地在布料上跑出了一排密集整齐的针脚。


  “脱贫攻坚,不能牛不饮水强按头,要让村民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杨春林说,“送钱送物是一时之济,难解长期之忧,变输血为造血,户户有项目,脱贫才不用愁。”


  杨春林利用入户调研的时机,给村民“换脑筋”“开眼界”,他联系市里服装公司,在村里建起容纳60余人的服装加工车间,通过吸纳当地贫困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村里的脱贫产业多起来了。通过政策扶持,为47户贫困户上了光伏发电项目,每户年收入3000余元;成立蔬菜合作社、农家乐,把贫困户“链”到产业链上……截至去年底,118户贫困户脱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06:14:3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06:14:49 | 查看全部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