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4 06:29:06
|
查看全部
挥霍方式3:缺乏热情的滋养,开发动力不足
刻意练习的过程是艰辛的,根据心理学家K.AndersEricsson的说法,它不是重复你已经掌握了的内容,而是去挑战难度更高的内容。
所以,维持刻意练习的热情,才有可能让我们一直进行这项艰辛的活动。可是,热情从哪里来呢?很多人都认为是爱好,实际上,爱好是被扭曲最多的一个概念。
大多数人认为,爱好是一个神奇的事物,能够让你爱上某项工作、孜孜不倦、不知疲惫,最后取得成功。
实际上,你去问一个人的爱好是什么,多半会回答音乐、画画、做手工艺……是的,都是业余爱好。
似乎没有多少人天生爱好销售、咨询、创业这些跟工作相关的内容。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工作起来,热情比自己的业余爱好还大呢?
因为,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胜任感和归属感我们都可以理解,你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当然会更有热情,你共同做事的同伴或者环境,让你有归属感,当然也会让你更有热情。
但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自主感。做同样工作、担同样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让你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做事方式、合作方式,你会更有幸福感,工作也会更加积极和投入。
当然,对于你的雇主来说,你的能力越强、能力越稀缺,它能给你的自主权就会越大。
在之前的咨询公司待了8年,很多猎头给我电话,第一句就问:待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去甲方呢?可以更加轻松、收入更高。
几乎唯一的答案就是:自主感。我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用自己觉得对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这些,无论哪个甲方都不可能提供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热情,不妨想想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缺乏自主感、胜任感还是归属感?
由不自主、挑战过大、缺乏归属所造成的热情不高,也是我们发挥天赋的一大障碍。
挥霍方式4:被世俗需求扭曲
几年前,刚带项目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比如,我不知该如何表现,才能够显得更加成熟与可信。于是,我就去模仿公司里面的资深顾问。
观察了我欣赏的一位女性合伙人,我发现,她的风格非常张扬。比如,她十分强势,常常因为不同意见,跟客户吵起来。再比如,进项目没几天,她就跟客户从上到下都建立极好的私人关系。我就开始研究她的行为,试图通过模仿来帮助自己提升。
然而,这种模仿宣告失败,我实在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性格、阅历甚至气质都差异太大了。
后来,有位相熟的客户跟我说:刚见面的时候,觉得你说话语气太平静了,一点不像其他顾问那么有激情,但后来发现,你总能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所以你每次说话,我们都停止讨论,竖起耳朵听。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所以自我定位也必然不同。忽略自己的天赋,而去模仿他人,是性价比最低的努力方式。
不光在如何定位自己这方面,我们会盲目模仿、与他人比较,浪费自己的天赋。在职业选择中,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认为金融行业更加高大上,所以就去做金融,我们认为创业很有逼格,就又去创业。但是,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职业道路,是否适合我们。
倘若这与我们的能力天赋以及意愿天赋都有很大的违背,即便进入世俗眼中的成功轨道,我们也会感到非常艰难,进而又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循环,也会在此过程中,任由自己的天赋被浪费。
所以,如果不能够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光鲜的追求,你在天赋开发的道路上,会离正确轨道越来越远。
挥霍方式5:被后天环境埋没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去一些政府机构办事,工作人员就像看到债主一样,负能量爆棚。我曾经一度也觉得非常奇怪:要说是因为服务意识,但正常人谁愿意整天发脾气?要说是个人原因,难道招聘的时候只要脾气差的人?
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是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一则周围人都是如此,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二则每天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以及扑面而来的各种重复问题,让人的能量被消耗殆尽。
我们常常可以在跟一个人聊几句之后,就能判断他的职业。
比如,一个说话语速超快、逻辑严密的人,你会判断他是咨询顾问;一个鸡血满满、热衷鸡汤、对陌生人超乎寻常热情的人,你会判断他是某保健品销售;一个说话官腔、衣着正式的人,你会判断他是体制内人士……
这些判断肯定不完全正确,但确实体现了从事这些职业的一些人的特征。是这样的人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吗?很大程度上不是,而是职业所处的环境改变了这些人。
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
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所以,你选择怎样的工作环境,也决定了你的天赋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