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4 06:34:45
|
查看全部
五官或手足的微角度观察
在现实的市场中,精确定义一个产品功能或市场价值,由产品所对应的消费者部位所决定,而并不是产品质量或功能所决定。
譬如,汽车是什么?从代步(也就是足部)的角度来看,汽车当然是价格越便宜越好,假如汽车价格贵到大多数人都无法购买,汽车代步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但是,如果我们从消费者的眼睛来看,汽车就变成了形状或颜色的同义词:形状越是符合当下的特色,汽车产品越畅销;颜色越是当下的流行色,汽车越是受到消费者青睐。
再譬如,餐饮是什么?许多餐饮老板常常将推出新菜肴当做餐饮企业的创新,但是,有一家中国餐饮企业,却在没有新菜肴推出的情况下,生意忽然间变得兴旺热闹起来!它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将原本封闭的食客们看不见的厨房,装上了一面透明的大玻璃,食客只要一进大门,立即被红火的炒菜场面所感染!这就是 “眼睛”微角度的力量!
因此,从消费者五官或手足的微角度提出问题——包括了眼睛(颜色)、耳朵(声音)、嘴巴(味道)或手足等,我们才会知道哪些产品功能多余、哪些才是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要素。
也就是说,问题或提问,不仅受制于组织层面的大角度,还取决于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比组织层面的大角度,更为困难!原因在于,组织层面大角度(内部是产品,外部是需求),几乎是一个常识。但是,一个产品究竟对应着消费者哪个具体部位或行为?却是不确定的,100人个可能就会出现100种不同见解。因此,只有选对了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才有可能正确地定义企业内部产品,从而将产品镶嵌在消费者的生活中一起运行。
微角度的拆分或细分原则,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角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网络上一个流传故事,说明了角度不同,结论大相径庭:一个人看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这里没有市场”,另一个人则惊呼道:“天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市场实在太庞大了!”这其中,事物本身没有变化,唯一改变的是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即角度。事实上,由于缺乏角度意识,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技术发明是典型的内部范畴,它导致一个错误观念,就是将新发明与新需求之间画等号,而实际上,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是两回事。如同工业社会之于蒸汽技术发明一样,创造需求并且赚得盆满钵满的人,并非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人而是使用蒸汽技术的铁路公司。事实上,当知识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常识,所谓的创新,90%以上都是来自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不足10%来自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发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