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孙建国 来源:半月谈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阐述,对推动其实践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孕育滋养,在全球日益拓展深化的利益互动中勃然萌发,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在国际社会孜孜探求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积极实践中丰富完善,是当今中国呈现给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思想方略。
契合全球安全需求的时代呼唤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发展与动荡、变革与危机、合作与竞争并存互动的时期。人类社会成为存亡并连的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和地区机遇共享、发展联动、利益共生更加凸显。求和平、谋发展逐步成为各国共识,但天下仍远不太平,人类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
影响国际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环顾当今世界,全球热点问题延宕难解,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部分地区战争冲突频仍。南北贫富差距仍在拉大,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持续扩散,气候变化、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等全球性难题与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议题相互交织,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行其道。少数国家固守冷战思维,奉行霸权主义,挥舞强权大棒,大搞双重标准。排他、单边、封闭的发展观,傲慢、对抗、求霸的安全观,恃强而横、弱肉强食的“唯国家私利观”,践踏国际法治,冲击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毒瘤。
新兴领域安全威胁与日俱增。当前,一些有核国家激烈博弈对抗,在热点问题上剑拔弩张。同时,高能高效武器、新概念武器不断出现,海洋、太空、网络、极地等新领域探索方兴未艾,既给人类带来科学成就的美好,也可能在无形中造成“蝴蝶效应”,甚至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旦失控,将造成难以想象、无法承受的重大灾难性后果。
深重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世界不应是你死我活的角斗场,而是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共同的风险挑战,无人可以置之事外、独善其身。人类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共存续的“全球观”引领世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国际社会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求,为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提供了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良方。
秉持和践行新安全观
狄更斯名著《双城记》的开场白——“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恰是对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生动注脚。一方面,我们共同享受着二战结束后最为和平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人类社会在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面前何去何从深感忧虑。身处当今时代,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是当务之急。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为世界发展繁荣和全球安全治理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征程上,必须努力做到:
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今天,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不能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谨记“共舆而驰,同舟共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
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回潮,传统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新旧矛盾、现实和潜在威胁交织叠加,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应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通盘考虑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全球安全治理。
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国际和地区安全。当今时代,仍有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军事结盟路线追求所谓“绝对安全”。更有甚者,有的国家奉行丛林法则,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弱肉强食有违时代潮流,穷兵黩武缔造不了和平,互谅互让才能带来稳定,坚守道义才能赢得持久安全。面对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有关各方应强化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求同化异,通过建立规则机制管控风险,通过增进互信缓和紧张,通过政治手段化解危机。
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潮流,但发展成果至今仍未能合理共享。贫困是诱发地区动乱和冲突的土壤,也是滋生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温床,严重危及世界共同和平与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最大的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这一理念倡导各国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安全根基;主张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局面,以可持续发展有力促进、最终实现可持续安全。
须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但一些国家仍心存疑虑,甚至唱衰其前景。这反映了让全世界彻底摆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陈旧观念,自觉践行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美好愿景,依然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关头,我们必须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全。
筑牢携手共进的思想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权责共担,共同解决人类面对的难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应对当前各种全球性问题上从未缺席。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世界的责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形成了放眼长远、综合施策、扩大开放、包容发展的杭州共识,主张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秉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注重落于实处的行动举措。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在矛盾中前进、在反复中发展、在困难中成长的历史进程。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相向而行。行方能互信,行方能发展。仅靠一方奋力前行,另一方却无动于衷,甚至背道而驰,难以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拓展了国际合作发展新空间,体现了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将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繁荣稳定世界的宏大创新实践。
完善化解对抗的制约机制。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以沟通代替猜忌,以合作代替对抗,坚定捍卫国际法治和规则秩序,极力避免冲突对抗。近年来,中美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对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中国接任亚信主席国以来,着力凝聚共识、促进对话、加强协作,指明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中国倡导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遵循不结盟、非意识形态化、不对抗的立场解决国际地区重大问题,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保障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因素。
秉持公正合理的行事准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不断协调、不断前进的过程。国家间存在矛盾纷争在所难免,应根据历史缘由、现实情况以及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参照成熟而广为认可的标准,讲道理、促协商、作评判,防止问题放大发酵。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既遵循历史,也着眼现实,不仅明确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近年来,中国在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有力维护了南海的和平稳定。
强化和平发展的安全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擘画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当前,我们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起强大和足以保卫和平发展的军队,为维护和促进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世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 孙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