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5|回复: 0

蘸滴转 真功夫(工匠绝活)

发表于 2017-6-15 22:13: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刘廷举,专注“云子”二十五年
蘸滴转 真功夫(工匠绝活)
2017-06-15 本报记者 徐元锋



  刘廷举在制作“云子”。
  薛 丹摄(人民视觉)


  【绝活看点】刘廷举,首届“昆明工匠”,云南围棋厂滴子师傅,每天能滴子6000颗,废品率5%以下。





  烈日炎炎,滴子师傅刘廷举端坐在内温1000多摄氏度的窑炉边。热浪阵阵扑来,尽管电风扇呼呼作响,他仍禁不住汗湿衣衫。窑炉内,用各种石料粉末调和而成的原料,被高温熔化。


  刘廷举似乎忘了周遭的一切,他右手持圆头铁杆蘸满琥珀色的熔浆,滴落在左手里的细长铁板上,再干脆利落地翻手收料。炽热的熔液滴到铁板上,颜色随即产生变化,初时火红,慢慢变成乳白色,终至冷却,一颗正圆扁平的“云子”便具雏形。


  一蘸一滴一转的动作,刘廷举重复了25年。这一工序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性和专注力。在云南围棋厂,刘廷举“滴子”的功夫无人能及。


  “云子”围棋又称“云扁”或“云窑子”,相传发端于唐宋,盛于明朝,清末民初工艺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复兴。有一副“坚而不脆、沉而不滑”的手工“云子”,举棋时捻抚如婴儿肌肤,落子时“啪”一声清脆铿锵,是多少爱弈之人的梦想!“云子”黑白分明,白子温润如羊脂玉,黑子“仰视若碧玉,俯视若点漆”,有清潭秋水之妙。虽然如今也有了机器批量制作的工艺,但手工“滴子”的灵性温暖、晶莹通透,终究是机器做不出来的。


  “云子”精妙绝伦,“滴子”之人却拙朴讷言。刘廷举憨厚和善,说起话来贵州毕节口音还很重,常年“滴子”劳作已养成了他不疾不徐的性情。他告诉记者,“想要滴好一颗棋子,没有太多技巧,重要的是在时间的累积中熟能生巧。”记者知道,这只是他的谦逊。来厂时,他的徒弟告诉记者,如技巧不够,手工滴出的棋子便是椭圆形,或者有一个小尾巴,无法使用;而培养一名熟练师傅,需要5年以上时间。


  25年前,刘廷举刚入厂那会儿,熔料烧的还是焦煤。把玛瑙、紫英石等矿料研磨成粉,再加入红丹粉、硼砂等,放入坩埚高温熔化,然后“长铁蘸其汗,滴以成棋”。盯个班下来,刘廷举鼻孔都是黑的,后来改成硅碳棒加热的电炉——“云子”每步工艺革新,他皆亲力亲为。


  如果认为刘廷举只是“卖油翁”式的“滴子”师傅,那也太小看他了。就“滴子”而言,矿料纯度、环境温度等不同,都会影响棋子的成色质量,要“滴子”师傅默会于心相机决断。此外,对不同配料的“料性”、熔炉的结构、耐火材料的选择等,也都是需要经验的技术活。刘廷举说:“心里有事就滴不好,心无杂念才能出好棋。”据说,心有杂念时,滴出的棋子会有气泡,或是不圆润。而在刘廷举进入工作的顶峰状态时,每天最多能滴6000多颗棋子,废品率不会超过5%。


  刘师傅不善言辞,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从他“滴子”时的旁若无人里,不难窥见他的“匠人风神”。“云子”圆润朴沉、自然如玉,恰如匠人性情。眼瞅着一排冷却“退火”的“云子”,鬓角灰白的他像是自言自语:“滴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