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7|回复: 0

一流的观众哪里来

发表于 2017-6-15 22:49: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一流的观众哪里来(金台论道)
2017-06-15 郑海鸥

  日前,几则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毕业展作品“接连遭殃”的新闻被各大网站转载:学生们耗费数月的创作或被涂鸦、或被拆解、或被打碎,有的甚至被偷走。本来美好的美术展,却成了不文明行为的“行为展”。现场发回的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触痛了许多人的神经。

  其实,又何止是美术展,剧院里,迟到、吃零食、打电话、拍照等依然十分普遍;展览会、博览会上,随意摆弄、顺走展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博物馆里,文物被触摸、破坏的情况也不鲜见。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文化艺术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空前,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机构对外敞开大门,以免费或者惠民价格,热情邀请群众参观和体验。这当然是一件极好的事情。然而,“我们渴望与社会互动,却又很担心受到伤害”,一位美院学生的无奈,也道出了诸多文化机构面临的尴尬现状。

  古人强调知行合一,“知”是基础,知道应该怎么做,将对“行”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细究起来,不能不说文化教育等相关机构在文明礼仪和规则的宣传教育方面还有缺位,尤其许多文化场所的礼仪有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没有讲清楚,问题自然容易发生。

  即便在北京,依旧还有很多人以为剧场和影院相类似,不知道迟到须等候、不能拍照、大多不能携带1.2米以下的小孩,主观上是对规则不知情,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不恰当的行为。其实他们如果知晓这些礼仪常识,不少人也许能从容优雅地融入剧场环境。

  之前某剧团下基层惠民演出,当地组织了不少学生来剧场观看。孩子们有的拿手机照相,有的交头接耳,甚至没等演员集体谢幕,他们就纷纷起立离场了。事后与演员交流,他们表示当时“遗憾”却“也习惯了”,当地文化部门和学校则表示“真没想到”。

  不能不说,在文明礼仪教育上,文化主管部门、学校、院团、剧场都有责任,谁也不能把这份责任全部推给他人。其实,看剧本身是文化享受和性情陶冶,看剧过程也无疑贯穿着知识和教育,在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剧场时就能不失时机地进行行为引导,“遗憾”才会越来越少,一个个文明的使者也就会成长起来。现在,已经有一些院团在基层演出之前开始普及欣赏知识,当时立马就有了很好的效果。

  身边的朋友也有尴尬的遭遇。他第一次去听音乐会,于是网上搜索欣赏指南、注意事项,好容易才在个别剧院和媒体文章中找到一些线索。可见,文化艺术场所的文明规则、欣赏守则究竟有哪些?相关机构应该大声地给大众讲明白。

  有人表示,中国有一流的文化场馆设施和一流的作品,但缺少一流的观众。一流的观众则肯定是需要培养的。观众需要提升和培养自身素质,与此同时,在文化建设和艺术普及过程中,广大文化艺术机构不是将设施建起来、把门打开、把票卖出去、将人请进来就够了,主动做好文明引导、知识普及、习惯培养等服务,这无疑也是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高素质观众的必由之路。

  当然,除去无意识地违反规则外,对那些不听劝阻、肆意妄为、故意破坏、偷盗窃取的行为,还需要进行严肃教育,涉及违法的也必须予以惩处。跌过文明的底线,就要触及规则的红线、法律的高压线。如果不让人们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能规范社会风气,难免会有更多人“不知而无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