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生专注焊造“艺术品”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本报实习生 莫昕楠 2017-06-15
4月28日,陆志高像往常一样一早赶到车间,半蹲在焊接品前,一手握着电焊枪一手举着防护罩,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下,他来不及擦掉。但与往常不同的是,当天是他被邀请前往广西五一表彰大会作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的日子。
上午工作结束后,他脱下被金属气体熏得有些褪色的工作服,匆匆擦了把脸,换上衣柜里的白色工服衬衫,出发赶往表彰大会现场。他没发现,换下来的那件牛仔工服已被盐渍勾勒出了一块块“地图”。
破格焊制筛篮
24年前,陆志高初到城市,跟随朋友一起报了电焊学习班,就此与电焊结缘。“我是农村来的娃儿,能吃苦!做工的时候比较勤快,耐得人说。”在当时任职的广西苏氏集团,公司为电焊新手们分配了几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了学到更多的焊接知识,陆志高成为了师傅的“小跟班”。每天的工作中,除了不停观摩师傅焊接技巧、帮师傅精擦打磨每个部件外,趁着师傅休息时,陆志高没少偷拿着师傅剩下的零件练手。他甚至连走路的时候,脑子里都在琢磨着没解决的电焊问题。
渐渐地,这个农村来的小伙子算是“入了师傅的眼”。所有部件中,筛篮的焊接是最为关键的,不少工作了10年的电焊工都不得参与筛篮的焊制。工作中的筛篮,转速可达到1600转~1800转,离心率极大,筛篮焊接如果有问题,将发生严重的生产事故。学习焊接筛篮3个月后,师傅认准了陆志高的努力和天赋,让陆志高破格成为了筛篮的电焊师。在陆志高眼里,这是师傅对他技艺的最高赞扬。
“0.7mm,是我最自豪的数字”
考量一名电焊技师的技术,最重要的是看焊出来的产品误差度。4米长的焊缝,陆志高曾创下过焊接误差度仅有0.7mm的记录。凭借精湛的电焊技术,陆志高获得过不少荣誉,但说起最让自己骄傲的成就,陆志高总会说:“0.7mm,这是我最自豪的一个数字。”
当然,陆志高也在电焊事业上经历过许多瓶颈。2013年,陆志高任职的广西叶茂机电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出一件新的产品——摇摆筛,主筛为铝合金材料,陆志高主动挑起了研究铝材焊接的大梁。
起初,陆志高提出使用“双脉冲”新焊接技术,但焊接好的产品又出现了变形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研究铝材的焊接,陆志高和团队成员经常加班。
到了周末,陆志高几乎都窝在工厂里研究铝材电焊,使用不同的参数不断做实验。那段时间,回家前,陆志高总要跑到书店,买上几本铝材电焊相关的书籍。白天做实验,夜晚回家查阅资料以辅助实验,就这样一连坚持了三个月,陆志高终于攻克了铝合金焊接工艺的技术难题。
一辈子只专注做这一件事
电焊是个辛苦的行当,在陆志高工作的工厂,夏季是订单量最多的季节。同时,夏季也成了他最难熬的季节。焊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热度和电焊气体,工厂里不能开电风扇和空调,陆志高穿着厚厚的牛仔防护工服,工作不到10分钟,身上的防护服就被汗液浸透,一天至少得喝上好几壶水。
15年,是大多电焊工的极限。电焊工在工作中很容易吸入金属烟尘等有害气体,一般来说,电焊工在工作15年左右就会陆续出现肺沉淀等职业病,但今年是陆志高入行电焊的第24年。
“付出的得比别人多,收获也能比别人多。”工厂每年会给电焊工发两套工服,但坚硬的牛仔布料也难敌高温的焊渣,每件工服最后的结局都是“像筛子一样,烫出了很多洞”,陆志高的身上有数百个被焊渣烫到的疤痕。常年踩踏在高温的地方做安装,陆志高鞋底的防滑纹经常受热融化,鞋底的花纹几乎都是模糊的。但在陆志高心里,做电焊的辛苦,与电焊带来的成就感相比根本算不上苦。
“做工的时候,手、脚、脑、眼都要用上。”做电焊,陆志高每焊完一道焊缝,都要回头仔细检查一遍,有问题的部分就重新处理,下一个焊接点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焊接的过程被陆志高当做是艺术创作,每焊一步都得“走心且严谨”,看着自己焊接出来的一件件“艺术品”,炎热与辛苦都抛之脑后,填满心间的全是成品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47岁的陆志高对《工人日报》记者说,自己要将电焊事业一直坚持干到退休,一辈子只专注做这一件事。
聚光灯下,身披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绶带的陆志高站在大会现场,神采奕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