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5|回复: 0

治理沙尘暴“人定”才能“胜天”(生态论苑)

发表于 2017-6-17 21:44: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治理沙尘暴“人定”才能“胜天”(生态论苑)
2017-06-17 春 秋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面对这一顽疾,不惜代价、不顾后果地冒进蛮干并不可取,应该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5月初,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涉及京津冀等10余个省(区、市),影响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骤然袭来的大范围强沙尘天气,提醒人们北方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严峻,不过,如果因此质疑甚至否定近些年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成效,也并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治理沙化土地,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北方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主要沙尘源区和路径区地表植被覆盖增加。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北方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大风日数显著减少,而且一些地方的降水有所增加。在不少地方,生态状况改善和气候条件好转,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沙尘天气减少减弱了,危害有所减轻了。总体上看,由于“人努力”和“天帮忙”两方面的因素,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沙尘暴不再那么“粗暴”了。

  不过,我国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和近1/5,是世界上受土地沙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不少地方,沙患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天气气候是变幻莫测的,要持续减少沙尘天气的危害,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天帮忙”,还是要靠“人努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对沙尘暴来个“釜底抽薪”。

  应当注意的是,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面对这一顽疾,不惜代价、不顾后果地冒进蛮干并不可取。数十年前,人们相信“人定胜天”、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报纸上、课本上的文章提倡“向沙漠进军”,认为沙漠是可以征服的,“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这样做的结果大多是得不偿失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当前,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设的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防沙治沙的措施更为科学合理,不过,以过度引水、开采地下水等为代价,试图征服沙地沙漠、取得生态政绩的情况,在个别地方仍然是存在的。对这样的做法,应多打几个问号。

  实际上,对于“人定胜天”,我们不妨这样解读:人心安定,人人都安守本分、凝心聚力,其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种解读,更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