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东北话为何如此“魔性”(半日闲谭)
2017-06-17 董 阳
你瞅啥?
瞅你咋的?
这七个字,有戏。自带画面,人物呼之欲出,而且用字极简。论画风之生动彪悍犀利,有时你不得不服东北话。
连日本萌妹子福原爱都被带跑偏了。瓷娃娃形象跟东北话的彪悍碰撞,那反差不知让多少国人为之倾倒。当福原爱纠正中国记者“干啥”东北话应该叫“嘎哈腻”时,有没有一股被反客为主的暖流涌上心头?东北话征服了福原爱,一口东北话的福原爱征服了你。
后来我发现,像福原爱一样被东北话征服却不明所以的人不在少数。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大学宿舍里有一个东北人,临到毕业整个宿舍说话都一股大碴子味儿。一开始嘲笑东北话的室友们,一个个眼睁睁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后来才幡然醒悟:你这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
在手机APP“知乎”上,还真有人郑重其事地发问,而且成了热帖:为什么东北话容易传染?“身边东北人不少,我一个天津人现在说话都是东北腔,张口闭口妹有,干哈……为啥?”
东北话的“魔性”,还真是值得玩味。
东北话大流行的最大推手还是央视春晚。央视春晚是啥场合?全中国人都在那个特殊的时刻盯着一群演小品的东北人,看他们用最凝练、最形象、最搞笑、最有机锋的方言唠嗑、表演。这简直就是一堂活生生的东北话全国公开课!
这绝不是一般的公开课。一是规模空前。每年春晚几亿人看,三十年下来,就几十上百亿人次,如果把奥运会看作世界最大运动类公开课,那么央视春晚小品堪称世界最大规模语言类公开课,关键还在于,这个公开课是成系列的,每年来一次!
其次是课时长。简单算笔账,每年春晚用东北话表演的语言类节目照两个算,总共大概半个小时,二十年下来就是十小时,一亿人看,最保守地算下来就是十亿个小时。读者们呐,除了这十亿个小时的纯教学,还有电视台反复重播、互联网不断点播的更大量的课外复习,再加上生活里跟东北人打交道的“浸入式”实战演习,外国话都学会了,东北话哪有不会的道理?
再次,春晚小品这种“教学形式”互动性更强。虽然隔着一道屏幕,但是看着演员搅动三寸不烂之舌,笑得前仰后合,观众身心都被带入了一种高能的语言交流场景。观众的心打开了,东北话的魅力充分地刺激了他们柔软、敏感的语言神经,让语言习得瞬间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观众们还要在春节假期的亲戚朋友间互相分享,这种“同伴教育”和迫不及待的“现学现卖”,简直就是最好的语言练习。
另外,春晚小品这种“场景式教学”,为“金句”提供了一个个短小的喜剧情境,使得金句的转用自带喜剧效果,更具有社交属性。比如一说“要啥自行车”,人们就想到了小品里丈夫一面眨眼睛,一面假装高声呵斥妻子的镜头,而忍俊不禁,也就在“别不知足了”“别想入非非”的语义之外,更有幽默的效果,缓解了由于“得不到”而身处的窘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