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国的虚与实:嬉笑怒骂生活中深究历史真相
作者:孙小波
文/孙小波
记得陈丹青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如果鲁迅还活着,唯有绝对沉默。其实,现在的大多数文艺中青年,都不大愿意去了解鲁迅,以及鲁迅那个时代。那个“语境”中的时代和当下断层,或者是我们常说的“代沟”。这是不是就可以问,我们曾努力试图去了解那个时代中的“语境”了吗?也不见得。我们甚至连自己所处的时代都不了解,又何尝有工夫去掺和别的时代?毕竟“文字”不同于影视剧,不能胡乱地“穿越”。
选择性的“盲点”是人为的,而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不可为。但我们当中依然存在一些学者,想去真正地了解历史,挖掘那个时代,以及反映当下这个时代。正如陈丹青先生言,张鸣便是其中之一。“我们能不能找到真的历史?现在有学者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这些事情在当时不是这样的。张鸣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笔者近期又看到张鸣出版了一本新作——《大国的虚与实》。“大国”就像一个人,性格多变,说不定还有人格分裂,有实在之处,也有虚伪表现。我们中国也是大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们上中学时就在地理课上一遍又一遍地听到这样的描述。因为除了俄罗斯和加拿大,就属我们的版图辽阔。虽然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现在还有些不完整。至于人口,当然更没的说,我们世界第一,印度想要超过中国还得几年。当然,我们的历史还很悠久,自称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
可现实中的我们并不总是有大国的感觉。张鸣在新书中说,在近代历史上,世界上很少有人把我们当大国。1919年巴黎和会,战胜国按大小强弱出席会议。第一等的国家可以有5个代表,第二等的国家可以有3个代表,第三等的国家可以有2个代表。当初中国人想都没有想,觉得自己是大国,就派了5个代表去开会。结果到了巴黎才知道,我们被排在第三等级,只有两个代表的名额。
近100年过去了,现在又如何呢?当年的屈辱历史一扫而光,甚至不允许再随便提起,有些时候就差写一个“勿谈国事”的牌子挂在每一个人的脖子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上层建筑、思想意识似乎却表现得差强人意,似乎有点开倒车,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趋势。而对外而言,听说联合国也要给中国上涨“会费”,这是不是就预示着我们已经是大国了?现在没有人不认为中国是个大国,近些年中国的发展似乎还导致了西方的某种恐慌,甚至产生了意见分歧。
笔者读不懂英文,所以对翻译过来的文章的观点也持保留意见。正如张鸣老师在作品中所言,一个很不争气的事实是,尽管人家说中国是个大国,但持有中国护照的人依然得不到充分尊重。我们的护照没有几个国家给我们免签的,出国签证审查总是严而又严。“一次去趟欧洲旅行,签证的时候,居然还要10万元的存款保证,而且还被要求把房产证带上。”看到张鸣老师作为学者精英、教授博导也有如此遭遇,笔者心里似乎悠然上升了一种“阿Q”式的平衡。
所谓大国,其实尽在虚实之间,正如《周易》中的八卦阴阳。这本集子几乎囊括了张鸣最为代表性的文章,有权谋下的王朝,有民国里的五光十色,有直指当下国民性疼痛的犀利文章,更有一个学者的思考和直面现实的声音。历史随笔,火候老到;笔触当下,也是鞭辟入里。张鸣的这本集子好读,也建议读。张鸣的文章把历史拉得很近,不再虚无缥缈,对当下事件的把握也能做到读者有心,智者见智。
正如书中所言,中国的文明,说没有中断,也许只是在纸上,在社会的层面、人的层面其实早就断了。我们旧的文明丢了,新的文明还没有确立。更可怕的是,还不知道想不想确立。还好,当初就没有太多的人拿小脚、大烟和辫子当国粹,所以,当今之世,也不能拿丑陋当宝贝。身在一个大国,不跟世界接轨便罢,若要接轨,还是得反思一下自己。
(责任编辑:UB0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