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回复: 2

人间悲喜剧因他而更易承受:艾略特《快照集》

发表于 2017-6-18 20:47: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间悲喜剧因他而更易承受:艾略特《快照集》
作者:黄月
  文/黄月
  当有人问起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照片中的戏谑色彩,他说:“我在一本正经地做一个不正经的摄影师。”(I am serious about not being serious.)这句话实在太谦逊了,就如同《快照集》(Snaps)这本书的名字。
  “快照”是个随便的词,在某种意义上关联着我们用拍立得或智能手机拍照片时的轻快感受,无关宏大主题与公共性质。人们或许很难将“快照”与艾略特玛格南摄影师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如今87岁高龄的艾略特是玛格南黑白时代的“新新人类”:他将摄影师的职业与摄影的爱好明确区分,甚至,除了一台“干活儿用的相机”,他通常还要带一个“爱好用的相机”出门——正是那台著名的旧徕卡M3;他拍的犬照举世闻名,为了让拍摄对象跳起来,他曾趴在地上狂叫,试图激怒对面的狗儿。
  艾略特生于法国巴黎,父母是俄国人,1939年,在二战爆发的第五天,他们一家抵达美国纽约。他会三门外语,但不包括英语,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之地,少年艾略特的视觉探险开始了。这或许不足以解释他一生对视觉的痴迷,却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体察艾略特对于眼睛的信任、对于影像双关语的熟稔,以及对世界和他人孩子般的好奇凝视。他喜欢人们在走马观花看完他的照片之后,倏然觉得方才的自以为是恰好中了摄影师的圈套,于是,观看再次发生——精准构图中的更多元素被发现(而它出现在照片里绝非偶然或巧合),抽离于本意的更多奥妙被收割(不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而是艾略特的“创造性顺从”)。
  对于《快照集》,我相信,观看这一简单行为亦难线性前进,你将无数次折返原地,去核实或去重判一张照片,你将惊讶于自己对图像的记忆竟如此深刻,而这正是艾略特按下快门之前的预判:“如果你所拍摄的主题是永恒的,那么时间打不倒它们。”(If your subjects are eternal, they'll survive.)
  即便你在往后读的过程中一直往前翻,阅读艾略特跨半个世纪、总量近500张的“快照”依然是一段妙趣横生又感人至深的观看体验。他的老朋友山姆·霍姆斯 (Sam Holmes)曾写道,“有时候,艾略特的照片是天才头脑强加在现实之上的产物。”在这些“产物”中,有狗,有鹭鸶,有野猫,有排屋,有街景,有黑泽明,有安迪·沃霍尔,有尽情欢笑的玛丽莲·梦露,有孩子气的卡斯特罗,有肯尼迪遇刺后悲伤的肯尼迪夫人,有趴在罗伯特·卡帕墓碑上哭泣的母亲,有冷战时期尼克松怒指赫鲁晓夫鼻子的经典之作,有“美国民权时代”黑人在标记着“有色人种”的水龙头下饮水的历史片段。
  半个世纪的人间悲喜剧貌似被混杂排列,背后却有着创造图片间视觉双关关系的精巧刻意。快照被分为“读”“憩”“触”“立”“戏”等9个类别,这种编排来源于几十年累积后图像间潜在关联的浮现,或纯属巧合,或草蛇灰线,却无疑反射并印证了艾略特貌似荒诞取巧、实则平和坚韧的摄影态度。艾略特为“看”的本质着迷,他镜头中的普通人与名人一样美好,他的幽默、平等与宽仁附着在每一个胶片颗粒上。
  我们身处不同的环境、怀抱各异的情绪翻看这些快照,艾略特所截取的瞬间使我们放弃了对意义和价值的疑惑与争论,回归至各自简单的喜悦与伤怀之中。评论家拉尔夫·哈特斯利(Ralph Hattersley)多年前为艾略特的照片写评论说,“他让人间喜剧更易承受”,事实上,人间的喜剧和悲剧,在艾略特的照片里好像全都更易承受了。



《快照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引进出版2
《快照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引进出版 [保存到相册]
(责任编辑:UB0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 21:50:21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23:53:25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