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故乡已矣 归途何兮
来源:工人日报
新华社记者 2017-06-20
为远离中东战火,他们背井离乡,无奈走上逃亡之路。即便侥幸踏上异国土地,语言、文化、社会矛盾等种种鸿沟,也将他们阻隔在新家园之外,自成孤岛。
在第17个世界难民日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法国和比利时等国部分流离失所者和难民,探究他们的生存困境,希望引起人们对难民问题的关注。
难民,苦厄难逃
破晓时分的爱琴海波光粼粼,让人错以为这并非逃亡之旅。“第二次偷渡,我们成功了。”叙利亚难民马哈茂德·喀什莱赫回忆两次偷渡经历时说,“第一次出海,船被大浪打翻,掉到海里的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可能要死了。”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
喀什莱赫2014年出逃到土耳其,难民身份让他四处碰壁,于是他决定先偷渡到希腊。辗转马其顿、塞尔维亚等国,他终于在2015年8月抵达比利时。
自2015年夏天,巴黎西北部克里希桥的桥洞便被一群叙利亚难民“占领”。他们常在桥洞附近举着写有“叙利亚家庭,求救!”的纸牌,眼神空洞地望着过往车辆,等待人们施舍。纸牌上的文字是法语,拼写却是错的。
冲突,祸乱之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发布的《2017年全球发展展望报告》指出,全球50%以上的难民来自叙利亚、阿富汗、索马里等3个战乱频仍的国家,土耳其、巴基斯坦和黎巴嫩是接纳难民最多的国家。
是什么让本已泣别故乡的人们遭受如此苦难?这其中隐藏着多重原因。报告指出,武装冲突、暴力威胁是难民大量涌现的重要原因。
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导致当地政局混乱,迫使大量不堪战乱的民众逃亡海外。
在难民接收国,由于重新安居、融入当地等可持续解决方案推进缓慢,导致难民团体之间、难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相处并不和谐,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
丧钟,为谁而鸣
谁人能解难民之困?难民危机的丧钟仅为难民而鸣么?新华社记者采访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答案。
联合国难民署驻叙利亚新闻官法拉斯·哈提卜告诉记者,救助难民需要大量食品、清洁用水、卫生和健康服务等,这些都需要资金,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旷日持久的危机和持续不断的冲突也给人道组织带来新负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难民问题专家戴维·科杜尔认为,大多数难民接收国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方面缺乏长远计划。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被忽视,仅有很少的援助经费用于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