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夏天祛除体内积寒
即:“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1、“内用温热”:服用偏温热的饮食
或许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

2、“外散风寒”:发汗法排除体内寒邪
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
但是,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所以,夏季要少贪凉吃冷饮。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1、风湿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病,冬季受寒时加重,病情不断反复及加重。
冬病夏治适用于感受风寒、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这些疾病遇冷加重,属风寒湿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2、胃肠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脾胃虚寒类胃病,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来年冬季的发作。

3、冻疮
该病多在寒冷季节发作。患者可在三伏时节进行治疗。方法是:取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将上药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剂,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
4、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泡为度。穴位敷贴治哮喘类疾病的膏药,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药。此外,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贴疗法,对治疗结核病效果较好。

4、过敏性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
过敏性疾病大多属寒性体质,根据中医”寒则热之“的治疗原则,要用热性药、补气药进行治疗。其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不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季节,为缓解期。因此,此时治疗是一种治本的方法。三伏天在相关穴位用温热、补虚药物敷贴治疗,能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5、骨伤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主要有:慢性颈腰痛、肩周炎、颈椎病等。
骨伤类的疾病和其他内科疾病不大一样,一方面,它表现在躯体上的疼痛是有具体指向的,另外,它又是由身体内的虚寒引起的。所以,治疗骨伤类的病要内外兼治,治疗躯体的疼再补内里的虚。也可以穴位贴敷的方法为主,补虚用温阳驱寒的膏药,贴在滋补全身又位于脊椎的穴位上,比如大杼、命门、身柱、阳陵泉等穴位上,如果颈椎腰椎都不好,可在脊椎上贴一排。如果是手臂、膝关节疼痛,再在四肢的主要穴位上贴敷膏药,比如足三里、手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