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28年9月下旬,一位细条身材、清瘦精干的小伙子,大步流星地走在通往贾汪的小道上。
他叫鹿周继,1901年出生于徐州市邳县戴庄乡野场村一户贫寒农家,1926年在湖南长沙当铁路工人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参加湖南省总工会领导的罢工斗争,遭到许克祥军队的镇压被解雇。1928年3月,受中共铜山县委委派,鹿周继只身前往贾汪煤矿,开始他传奇的地下斗争。
到贾汪仅三个月,鹿周继第一次组织了工人运动----徐州煤矿第一次工人运动“窑木斗争”,首战告捷
鹿周继来到贾汪煤矿后,利用当矿工的条件,经常与工人们一起聊天、拉家常、交朋友,以通俗易懂的道理,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宣传党的主张和劳苦大众团结闹翻身的思想。
1928年秋天,上海远记公司与贾汪煤矿公司签订了代办合同后,总经理李剑池投资在矿场西南开凿四号井、五号井,大量收购“窑木”用作支护。但矿方所购木料只打欠条不付钱款,还常常派出矿警,对前来讨要木料钱的工人和村民进行谩骂殴打。
1928年12月23日,经过鹿周继等人的周密部署和精心发动,周庄集、黄集、小塔山等地的800多名工人和农民,陆续来到贾汪煤矿南场子。鹿周继和经过改组刚到任的铜山县委书记赵龙云一起,分别穿着一身旧棉袄,揣着提前转买的两张欠条,领着人们去找远记公司的管账先生,但管账先生早已闻风而逃。鹿周继鼓动人们砸开账房屋门,然后去官房子找矿场经理李剑池。李剑池见势不妙,即令手下紧闭大门。
鹿周继喊来了10多名青壮年,用粗木棒撞开了官房子的大门。伪矿警队长刘德藩见鹿周继始终走在前面,狡黠地问道:“你煽动闹事,把你的欠条拿来看看!”
鹿周继不慌不忙地掏出早已准备好的35吊钱的欠条,在空中挥舞着说:“今年持续干旱,蝗灾严重,眼下年关已近,没有办法我们才卖树,可你们到现在都不给钱,还经常打骂我们,是何道理……”
两个矿警不容分辩,一边一个扭住鹿周继,双方开始撕扯起来。
见此情形,人群中的赵龙云急忙登上旁边的一个高石墩子,大声喊道:“远记家开矿凭什么?凭他们有钱吗?可他们有钱不还账,分明就是想赖账!各位兄弟爷们,咱们人穷骨头不能软,他们欠账不还,还抓咱们的人,今天咱们一定要讨回公道!”在他的鼓动下,群众的情绪更加激动,几百人一哄而上,不顾矿警们粗暴的阻挡和拦截,冲进了李剑池的办公室。
无奈之下,李剑池狼狈地与群众见面,并让选出代表进行谈判。人们立即选出鹿周继、赵龙云等5名代表。
此时的李剑池,没有了往日的威风,装出一副可怜而慈悲的样子,答应先付清5名代表的欠款,但遭到代表们的一致拒绝,强烈要求把欠大伙的钱全部还清。
李剑池见代表们不惧威胁,不受利诱,便使出无赖伎俩,答应先支付百分之二十的欠款,余款以后再说。代表们坚决不同意,义正词严,据理力争。慑于工人和四乡群众的威势,李剑池最终同意先偿还30%的窑木欠款,其余70%欠款保证在10天内还清。得到这样的答复后,人们才有组织地陆续散去,徐州煤矿第一次工人运动初战告捷。
在随后几个月里,按照中共铜山县委的指示,鹿周继充分利用在群众中的威信,重点培养骨干力量,先后发展了丁胜银、周彦清、马广胜、齐广元、鹿美继等6名共产党员。
1929年5月,徐州煤矿第一个党支部——贾汪煤矿特别党支部正式成立,鹿周继众望所归,当选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29年5月10日晚上8时,中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书记蒋云,委员张仲逸,铜山县委书记赵龙云和鹿周继等人,悄悄地走进贾汪大泉村北一间简陋的小屋内。
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贾汪煤矿第一个党支部——贾汪煤矿特别党支部正式成立了。鹿周继以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当选贾汪煤矿特别党支部书记。蒋云、张仲逸、赵龙云等人对鹿周继组织的这场斗争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认为“窑木斗争”打击了反动资本家的威风,广大矿工和农民有所觉醒,党员形象得到了初步展现。会议还传达了铜山县委发出的《为黄花岗纪念日告全体工农兵学生劳苦群众书》。中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书记蒋云代表上级党组织,要求贾汪煤矿特别党支部充分发动,采取各种形式和有效方法,团结更多的矿工和群众,取得抗争的更大胜利。
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斧头、镰刀组合的鲜红旗帜在贾汪这块黑色的土地上空高高飘扬,在徐州、江苏省乃至全国亿万矿工心中树立起一座永垂千古的不朽丰碑。
时隔10个月,鹿周继再次成功组织了一场工人运动----徐州煤矿史上著名的罢工斗争“大闹铁道门”,威震全国
1929年 10月,贾汪远记公司以一号井失火封闭和煤炭运输不畅为由,恶意克扣工人4个半月的工资。产业工会多次跟矿场经理李剑池交涉,资本家均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搪塞和推脱,并想出各种花招,变本加厉地坑害工人。他们以炭票抵工资,发给工人的炭票面值是0.64元,实际到工人手中的炭票仅值0.22元。炭票不能买粮食,还必须买远记公司的炭。
为帮助工人们讨还欠款,拯救于危难之中,鹿周继一边组织地下党员和骨干群众四处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揭露反动政府和煤矿资本家对工人、农民的剥削,一边多次找到工会常务理事傅宗岐,反复研究和商讨,决定再次罢工。
矿场经理李剑池多次寻找机会逃跑,均被工人堵了回去。无奈之下,李剑池派伪矿警队稽查员闫景富带着3000块大洋,收买工会委员,遭到严词拒绝。李剑池假惺惺地表示愿意与工人谈判,故意拖延时间,同时派人带着5000块大洋,到徐州警备司令部,买通了警备司令马鸿奎,军阀马鸿奎派出一支40多人的骑兵队,赶来镇压工人,保护李剑池。
在鹿周继等人的发动之下,工人们不畏强暴,拿起铁锨、棍棒奋勇搏斗,拦截火车时,遭到警备司令部骑兵的刀砍、枪击,工人们拾起铁道上的石块继续还击。
马鸿奎的骑兵们纷纷赶来,抡起大刀砍伤丁玉顺等工人,见工人们坚贞不屈,仍然不肯退让,竟然开枪打伤了6名工人,拉着李剑池强行逃出。鹿周继果断地组织工会常务理事傅宗岐、指导员王振远、理事扬振廷、陈子麻等5名代表,坐火车赶到徐州与军阀马鸿逵交涉。通电全国,控告资本家克扣工人工资,勾结军阀部队镇压煤矿工人的罪行。徐州市各界工人走上街道,集会声援,打出“坚决反对镇压贾汪矿工”、“不能克扣工人工资”等标语横幅,游行示威,全国各地先后发来34份电报表示慰问。
在强大舆论和工人的强烈要求之下,李剑池被迫作出了让步,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补发了所欠矿工的全部工资,并给受伤工人发放了养伤费,震惊全国的“大闹铁道门”罢工斗争在胜利的凯歌中宣告结束。
1930年初,鹿周继因工作需要调离贾汪煤矿。
1941年,鹿周继重返贾汪,第三次组织工人运动----“红粮斗争”,再获全胜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共浪潮骤然升级,党组织活动十分艰难。为加强抗日斗争力量,鹿周继按照要求再次回到贾汪,以乡公所自卫队长的身份为掩护,开展情报工作。
1941年底,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日寇全面实施“以战养战”战略,对贾汪煤炭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采,强迫工人多采煤快出炭,正常日产煤炭五六百吨,最高日产原煤达到2000吨,主要供给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日本侵略军所用,对煤矿工人的剥削和压榨更是变本加厉。
当时粮价飞涨,日本人从外地购来红粮(高粱),矿工每出勤一个班,发给一长方形木盒子红粱,约有一斤重,工人们就用各自所戴柳条帽倒回去,根本无法养家糊口。他们推举代表多次向日本统治者交涉,要求合理发给口粮,保证基本生活。但日方始终以运输困难为由,拒不答应,激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中共地下党员鹿周继、王朝胜、彭广俊和积极分子丁昭德、曾广明、张广元、张静德、于登法、庞明伦等人,走乡串村,分别到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进行串联沟通,说服工人停工停产。工人在长期被凌辱、压抑之下所郁积的愤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大家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全矿13个包工大柜的3700多名矿工集体罢工,并自发组织起纠察队,在村头、路口轮换设哨,劝说阻止不知真情准备上班的矿工。
日本侵略者眼见矿场的一切生产活动全都停止,大为惊慌,把王朝胜抓去,采用压杠子、灌辣椒水等手段,刑讯逼供,让他说出组织人员名单。王朝胜坚贞不屈,拒不招供。日本把头又组织人员分别到工人家中进行游说,遭到了工人们的一致拒绝,强烈要求放出王朝胜。在坚持罢工七天后,日本鬼子无奈地放了王朝胜,并答应给工人每班2斤“红梁”,罢工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但狡诈的日本鬼子勾结包工把头,将发给工人的高粱掺上砂子、泡水后发给工人。鹿周继与党员彭广俊、张金桂等人再次发动掀起“红粱”斗争,不允许把头在高粱里掺砂、加水,同时要求每人每班增加1角钱工资。迫于鹿周继等人的强硬态度和煤炭需求形势,日本人只得乖乖地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
1944年,贾汪煤矿特支书记杨光,在坚持地下斗争三年之后,因身份暴露,由中共铜山县委敌工部部长邵晓平连夜通知撤离贾汪,随后,鹿周继也调离贾汪。解放后,鹿周继任徐州市交通局党委工会主席,直至1983年离休。1994年11月17日,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徐州煤矿红色奠基人走完了他83年的辉煌历程。
2005年4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都市晨报》和徐矿集团海外联谊会联合筹划,民间自费筹款修建“徐州抗日英雄碑廊”。经过抗日英雄碑廊筹建委员会反复查找、核实、筛选,报经徐州市委宣传部审核,最后确定了60位抗日英雄入选,贾汪煤矿第一任特别党支部书记鹿周继名列其中。2006年8月15日,“徐州抗日英雄碑廊”在徐州南郊风景秀丽的泉山森林公园正式落成,整个碑廊共108块碑石,总长120米。碑廊既有60位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与徐州抗日英雄事迹有关的各级领导人题词,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朱德、刘伯承、陈毅、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还有包括臧克家、马亚在内的40多名著名书画家的书画。当人们站立在碑廊前,缅怀抗日英雄事迹时,同样不会忘记徐矿集团等知名企业和海内外众多仁人志士的慷慨解囊,也不能忘记徐矿集团退休干部赵立身、李国岱等人的精雕细琢和辛勤劳作,他们以自己的民族激情与无私奉献,为后人树立起这座永垂千古的不朽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