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5|回复: 4

触摸时代质感

发表于 2017-6-25 17:45: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触摸时代质感

作者:本报记者 荣池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5日 09版)
恍惚一夏(油画) 熊莉钧
父亲(油画) 罗中立
雨过天晴(油画) 王大同
超人(版画) 韦嘉
虚幻之城(综合材料) 唐勇
才子(雕塑) 焦兴涛
红岭(中国画) 唐允明
母与子(油画) 莫也

  【艺境观象】
  在中国的美术创作队伍中,各个美术学院一直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作品数次集体在北京展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从那里“走出”的一长串熟悉的名字,一大批精品力作,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光彩。四川美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开放的艺术态度。无论是对西南地域本土生命状态的呈现,还是新一代艺术家对都市生活体验的表达,抑或是新世纪以来以日常、微观、叙事为主题的川美新锐的“新现实主义”创作,都是对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里普通百姓生活的真情描绘。
  “艺术贵有品格,各具风格和特色,又都发于真情,感动人心。川美的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风味,彰显着人性的趣味和锋芒。”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将川美的艺术特色总结为“川味”“民味”“辣味”三种风味。沿此脉络也许可以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四川美术学院在漫长的历史谱系中生成的时代质感。
巴山蜀水的川味
  四川美院当代绘画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的历史机遇。20世纪80年代初,川美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作品风格和精神内涵的表现有着某种相似性,当时的理论界将他们称为“四川画派”。巴山蜀水、长江山城铸炼了川美艺术的历史风味和文化脉络。从李焕民、徐匡、阿鸽等的川味版画,到富有当代性的现实主义雕塑《收租院》,从以罗中立的《父亲》为首的大巴山农村“乡土绘画”,到以“知青”“高考”“家庭”等为主题的伤痕美学力作,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强音。重读这条谱系,这其中浓郁的时代意味,深厚的乡土情怀,结成了一种中国美术现实关怀的浓浓川味。
  “如今观看这些新老作品,让我回想起自己在学生时代与同学们起早贪黑、潜心创作的生活和往事。创作的过程无疑是纯粹的,而这种原生的情感也是最值得回味的。”如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所说,在川美的许多作品中,保持着文化觉醒的原生力量,保存着东方农耕社会纯朴的视野和率真的深厚情怀。这种视野和情怀,代表着美术最让人钦慕的内涵,值得我们不断地回望和梳理。
社会质感的民味
  王大同的《雨过天晴》中的温暖光感、忻海洲的《轻轨里》中对都市一景的呈现、李占洋的《南山饭庄》里的众生百态……川美的许多美术作品无论是乡土视野、波普表现、市民情怀还是大众倾向,都独具川民质感,饱含对现实的关切。
  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一脉,就来自于现实主义内部的绵延、发展与蜕变。在四川美院的创作谱系中,现实主义有深厚的积淀与完整的发展脉络,其背后蕴含了不同的艺术诉求,有的基于国家叙事,有的挖掘历史与精神的深度,还有的强调个人化的视角。尽管各有侧重,但作品的内核仍然反映着当代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品格。艺术家从碎片化的角度切入,呈现了现实丰富且多样的肌理。仿佛他们更贴近生活,更具充满地域感的市民性,而正因如此,其作品在创作表现上才富有民间的生动、民众的洒脱、民生的诉求和一种特别的鲜活之感。这种放怀与归一,让创作过程充满了鲜明的主体意志。这种主体意志也使得艺术家在图像叙事、传统再造的交错中,擅于触摸到时代关怀和民情民生的细微情感。
青年实验的辣味
  任何艺术风格、流派、形态均建立在艺术语言之上。语言既是工具,也可以发展成为一套话语系统,而对于新语言的探索和实验是艺术家永恒的使命。“除了新的技术、媒介的运用和开拓,艺术的发展还在于固有艺术门类之间界限的打破,形成更加开阔和多元的创作思维。”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说。如今,以地域特点来归纳川美艺术的创作风格已经越来越显得局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艺术界曾出现过前卫艺术的浪潮。就美学前卫这一脉,必然会涉及语言、审美、创作观念上的变革。与西方的艺术史逻辑不同,川美的“实验之维”呈现出的是艺术创作的开放性、多样性,尤其是跨学科的特征。譬如,就艺术本体与媒介范畴,今天的艺术能否结合建筑、装置、影像、行为、表演等语言方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艺术?就艺术的功能来说,能否走出画室,离开美术馆,让艺术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社区,成为一种新型的或具有交互性的艺术?
  川美的当代实验带着其“坦克库艺术中心”的烽烟,带着山水校园的浪漫,始终存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如川味火锅,不辣不快。我们既能看到唐勇的《虚幻之城》这样的波普风城市关怀,又可以看到熊莉钧的《恍惚一夏》般的图像叙事;既有绵密的青春幻想,又有狂放的抽象摇滚。所有这些表现,都将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糅在一起,凝成浓重的辛辣之味。
  庞茂琨认为,“承上启下”是观看新老作品的目的之一,通过对不同年代作品脉络的梳理、回顾和总结,以展望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川味、民味、辣味,共同构成川美创作的品位,这种浓浓的风味,彰显着一条独特创作谱系中的历史性内涵和时代性质感。
  (本报记者 荣池 张国圣) 
SourceP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7:47:21 | 查看全部
父亲那张画有没有触及到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7:47:2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5 21:53:1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5 21:53:50 | 查看全部
感谢乔老师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