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回复: 1

在行走中发出最强音(中国道路中国梦)

发表于 2017-6-30 12:36: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在行走中发出最强音(中国道路中国梦)
2017-06-30 王锦涛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将河流与生活在两岸的人建立联系,并为之赋予水文、地理和文化的综合信息,就成了“活着的生态”,而生态正是青海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可以说,了解了河流,就理解了青海。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016年9月,从西宁出发,往三江源走去,来回8天,行程4000多公里,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对心智和身体是极大考验。但很不幸,刚到三江源地区,我就感冒了,头疼欲裂、恶心呕吐,严重失眠,心率一度在120以上降不下来。但是,当我溯源而上,站在玛多县海拔4600米的牛头碑前,远眺,水天相接,湖水共长天一色;近观,青草萋萋,“风马”与鹰鹫齐飞。当我在杂多县,望着澜沧江奔腾而去,泛黄的江水在矶石上激起数米白浪,打湿河畔葱茏的藏柏。远处的岩石裸露出古青色,岩羊腾跃,雪豹出没,更远处传来几声牧民的吆喝。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一一卸下,病痛烟消云散,脑海中唯一的念头是:作为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笔,书写祖国河山的美,发出行进中国的铿锵足音。


  “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青海资源丰富,藏区广布,行走此间,可以在多个维度触摸最为真实的中国。


  青海木里矿区,海拔4300多米,因为严重的生态破坏行为而被高度关注。去木里,单趟将近500公里,还要应对雨雪冰雹、路面结冰等恶劣环境。在矿区,一个个深达数百米的矿坑,犹如一道道巨大而乌黑的伤口,横亘在生态脆弱的高原。而曾经因煤炭经济一度车水马龙的木里镇和天峻县,也因矿区停产而经济凋敝。木里何去何从?带着问题,用调研和观察来写就的文字,激荡着政策的回响,帮助一个陷入困境的地区找寻出路,可能是作为记者最大的骄傲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0 16:55:37 | 查看全部
谢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