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孟菁 摄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周宁 陈知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即将在7月1日实施。这部法律的出台是我国中医界乃至医药界的大事。
中医药法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振兴发展意味着什么?这部法律将给中医药标准化带来哪些贡献?它将怎样改变国人的生活?就这些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中医药法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之一
中医药法的出台,和去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等三个重要文件,是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有法律的保障,有规划纲要的全面部署,以及《中国的中医药》作为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对于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中医药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对于中医药发展有重大意义。中医药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把继承和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推动中医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这部法对于中医的服务,中医药的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
将助力从以“治已病”为中心向“治未病”为中心转变
中医药法的实施,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中医药在治疗重大疾病、慢性病以及其他疾病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中医的预防保健,“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将会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以“治已病”为中心向以“治未病”为中心转变,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这三个转变过程中,中医药大有可为,其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也能充分发挥。运用中医养生、保健、调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结合现代遗传、生理、心理、营养、代谢、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
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才能掌握主动权和制高点
中医药的标准化,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一些人对中医标准化还有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个性化治疗。也有人认为中医必须标准化,没有标准就没法评价它,没法检验疗效,也就很难大规模生产和推广。
中医药要走出去,国际上希望我们提供一个标准,这样在审批、准入上才有基础。因此,中医药必须标准化,这是必然趋势。而且,不仅要将中医药标准化,还要占领中医药标准化的制高点。我们成为中医药标准的制定者,才能牢牢掌握住中医药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来自临床实践大数据的总结
中医药标准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标准的制定既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又是标准推广、运用、实践的过程,最终要总结形成规范。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而否定制定标准的必要性,也不能因为强调了中医药标准化,而忽视抹煞了中医个性化的辨证施治的特色。
中医药完全可以有标准,依据就是很早以前中医就有的大数据。中医药有从浩瀚的临床病案中总结出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病症和治疗方法,比如六味地黄丸就是张仲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够治疗很多病症。这说明中医标准化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一定要正确地认识中医药标准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医药标准化要让临床应用看得见疗效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经得起检验的成果。就像二十四节气,它不是一个人发明的,是多少代人长期积累的结果,蕴含着先人的大智慧。
中医药标准化其实也面临挑战。标准制定、推广应用难度都很大。要把日常那么多不同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规范,这个过程很难。现在有很多标准在制定颁布后,一些使用单位还是各行其道,影响了落实。我们也在积极地推动解决这个问题。标准一定要有助于临床的使用,真正应用到临床能见疗效。
中医药标准化之路应该有自己的路径
走好中医药标准化之路,应该有自己的路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一个全国的《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从五个方面十一个专栏明确了中医药标准化的重点任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组织制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制定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标准制定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规范了中医药标准制定的程序,强调鼓励和支持全国行业协会组织在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开展标准化工作。
另外,我们把标准化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把科研工作与标准制定工作相结合,让科研成果出炉的同时,中医药标准也一并出台。这样有助于验证科研成果,反过来也有助于这个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是使命担当更是历史责任
中医药标准是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普遍规律。总结后,还要回到临床去接受评估。我们走的路,是制定标准——推广应用——评估反馈,再修订标准,然后再推广应用。这是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中医药标准化的制定意义重大,且大有可为,但难度也很大。要有“功臣不必在我”的精神,还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去做这件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使命担当,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