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剖面是一份专业而又费力的工作。为了便于观察,剖面的观察面应向着光线照射的方向。剖面的尺寸一般为1.2m(观察面宽)×1.2m或岩石风化层上界向下10cm(观察面深)×2-4m(水平面长)。值得一提的是,需要将挖出的各层土壤应分开堆放,分别放在土坑的左右两侧,观察完成后按土层原次序回填,以保持表层的地力。

标准土坑示意图
采集整段标本是野外工作的重头戏。土坑挖掘好了之后,需要用特制的木盒在观察面上采集我们需要的整段土层,带回室内制作土壤整段标本。如下图所示,在观察面上处理出与木盒容积大致相当的形状,然后轻轻地将土体“塞”进木盒内,取下后密封固定保存,带回室内风干、制作整段标本。当然,采集的样品还要详细地记录好各自的“身份信息”,包括精确的样点位置,地形部位,成土母质,气候,植被,利用方式等。

在土坑内采集土壤整段剖面
正传——当我们修剖面时,我们修的是什么?
如果说野外采样是将散落人间的各色土壤“娶”回家,那么接下来的标本制作过程就是让土壤样品适应新环境和给土壤“梳妆打扮”的过程。给土壤“梳妆打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包括钻孔、干燥、浸胶、粘贴麻布、粘结底板、标本修饰和喷胶定型等多个步骤,走完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土壤在野外本来的样子,我们首先得认识土壤。

土壤剖面的基本土层
土壤具有一定的剖面层次和形态特征。土壤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并随着这些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土壤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形态、物质组成和结构上可以剖析的自然实体。
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基本矿质土层:
A层,又叫表土层或者腐殖质层,是植物生长、动物和微生物活动最平凡的层次,也是人类扰动程度最大的层次;
B层,又叫心土层,处于土壤剖面的中间层次,由于该层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因此心土层最能反映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C层,又叫成土母质层,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母质层就像母亲一样,源源不断地为土壤的发生发育提供物质原料,因此土壤的某些性质常常与成土母质具有很高的吻合性,带有某种程度的继承性。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三个粗分的土壤层次,实际上,土壤剖面的层次比这三层更为丰富。比如,长期的人类耕作使得土壤形成利于作物生长的耕作层和保水保肥的犁底层。

人为耕作改变水稻土水分状况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形成特殊的土壤层次
修剖面,修的是“过程”。
也许有人会问,“过程”是一系列连续变化的动作、行为,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怎么能够在土壤剖面上修出来呢?此言差矣!其实,土壤形态和性质就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告密者。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这些土纲之间就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修剖面就是要努力反映出这些土壤在剖面层次、结构、颜色等方面的差异,并且能够让剖面的观察者能够从中解译出土壤的形成过程。例如,灰土剖面中具有一个明显的灰化淀积层,在修饰土壤剖面时,就需要突出灰土剖面中的这一层次;变性土具有强烈的胀缩性,当土壤中水分散失到一定程度时,剖面则表现出大量的粗的裂隙。
土壤的性质千差万别,结构千变万化,只要我们对土壤的形成过程有个大致了解,性质有所涉猎,修剖面时才能做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一个典型的灰土剖面和变性土剖面

对标本表面做自然化修饰

修好的剖面,要层次分明,结构“自然”,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区分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