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周好书榜:五本书告诉你震撼的中美关系史
作者:宋晨希
第3页 :论中国:基辛格揭秘中美建交内幕
论中国:基辛格揭秘中美建交内幕

论中国 [保存到相册]
习近平访美首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受邀参加欢迎晚宴,并致辞。追溯历史,基辛格可以算为恢复中美邦的“功臣之一。
前几年,基辛格的新著《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中译本问世,引起空前关注。这本书与其叫《论中国》,倒不如叫“中美20世纪关系史”,该书全面论述了中美在1949年之后,从对抗到建交的全过程。
基辛格在该书开头,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认为中国人经常从自己的传统中为现实找到历史依据,赋予一种“合法性”。基辛格还关注到了中国传统的兵家——孙子,对此进行了进行了大段的介绍和分析。其实,基辛格不惜花费篇幅介绍中国文化的这两个特点,无非是为后面埋下伏笔,因为这两点,在20世纪中美关系之中凸显着重要的意义。
抗美援朝之后,中美关系降到低点,不论是美国总统杜鲁门还是继任者艾森豪威尔都对中国大陆心怀敌意,转而全力支持台湾。基辛格认为,在朝鲜战争停战一年之后,毛泽东就开始向美国发出军事挑战,向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发难。通过基辛格的论述,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的所有战略目的其实是想引发美苏矛盾,并在矛盾之中提高中国的地位,也算是在夹缝中生存。
与美国的军事挑战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毛泽东通过炮击金门,使美国不能从台湾撤军,其意图是为了可以与美国进行谈判,不至于彻底失去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苏联为中国提供武器和技术支持(尤其是核技术),以防中美再次爆发战争,危机苏联。
两次台海危机之间,中美曾经有过一次秘密的官方对话,时间是1954年,地点是在日内瓦。不过这次会谈不欢而散,因为中美两国的焦点就在于台湾,中方不允许美国再帮助台湾,而美方因亚洲战略的需要,又不可能对此同意。
在此之后,中美彻底关上了交往的大门,虽然美国政界时不时的会提出和中国大陆开战对话的意图,但中方大门紧闭,美国不得而入。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情况才彻底改观。总统尼克松为中国重新进入国家大家庭而不停的呼吁,而毛泽东也于1965年后,也转变了对美国的看法,究其原因,是因为中苏关系破裂,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盟友。
1970年7月,尼克松曾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传递消息,称愿与中国高级领导人会晤。于是,周恩来与基辛格就开始为中美建交积极奔走着。
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1971年“乒乓外交”。新中国的运动员奉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到访问中国,从而先开启民间外交模式。此后,官方正式邀请尼克松总统访华。
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就此上演。美方为了不引起国际上的干扰,时任国务卿的基辛格与一行人以外出调查的名义,来到巴基斯坦,为了躲避媒体,基辛格等人还故意把每天的行程安排得索然无味,让媒体放松警惕。
在巴基斯坦,基辛格甚至借口肚子疼,才躲过众人的视线,偷偷爬上飞往北京的飞机。在与周恩来的多次会谈中,基辛格代表美国与中国谈了台湾、越南等问题。
1972年2月,正式访问中国。看得出,两国领导人是抱定了建交的决心,因此彼此都做出了很多让步。比如,美国成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搁置意识形态的不同,彼此尊重等。
中美正式迎来了新的一页。在中美关系恢复之后,基辛格用了不多的笔墨描绘了之后的中美关系,因为那个时候基辛格已经从中美外交中逐渐退场,着墨不多也可以理解。看得出,基辛格对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给予了甚高的评价。
最后,作者对于中美之间开启的21世纪新关系充满期待。他他在书的最后引用了哲学家康德的论述:“永久和平最终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选择。”这也是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宋晨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