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搜狐一周好书(8月15日——8月21日)
作者:宋晨希
第4页 :中国、石油与全球政治:传统观念如何影响政策
中国、石油与全球政治 [保存到相册]
作者: 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 / 罗兰德-丹罗伊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 张素芳 / 何永秀
出版年: 2014-4
短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西方的学者对于这个拥有着千年文明与传统的国家愈发产生了兴趣,研究历史、思想、文化甚至政治各个方面的学者层出不穷,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探寻着这个国家是如何从近代的落后走向了现在的复兴。
能源方面同样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崛起离不开能源的助力,因此研究中国的能源战略,也可以从中找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密码”。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罗兰得-罗丹伊特教授合写的新书《中国、石油与全球政治》可以算是能源研究方面的崭新力作。两位国外的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切入,用发展的眼光重新梳理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这些政策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在全球崛起的脚步。
本书作者认为,1949年之后,毛泽东定下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国方针使得中国能源部门只能由政府部门管理。中国人传统的地大物博思想与“人定胜天”的思想一直在促使中国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与自然成本。此外,因为中国几个世纪的持续贫穷让中国人习惯了艰苦朴素的生活,艰苦朴素的背后就是无法刺激能源市场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缓慢。
在这些观念的共同驱使下,当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迎来许多与能源及自然资源相关的新观念的时候,早先的这些传统并没有被抛弃,相反,这些观念之间在彼此产生着冲突。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决定把国内能源部门甚至电力行业完全市场化,但这一决策却受到了“旧观念”的制约,中央和省级政府只好依然保留着中国大型能源企业的多数所有权。
传统的观念不断影响着能源政策,以至中国政府在最近的20年里虽然不断强调“科学发展”以及使用“节约型能源”,但许多缺陷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此外,国家的决策也让中国能源的战略发展显得矛盾重重。因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存在,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体现出了一种“分散集权主义”的特点,简言之,就是企业管理者、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共同形成一种协商的模式。但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决策都不得不想尽办法兼顾着各方面的利益。在利益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走偏”的情况。如自1990年初以来,全国人大就一直争议是否要征收消费税,或者大幅度提高先行油品税来鼓励节能,促进石油部门的稳定,并支持经济改革。但这一政策一直受到一些全国人大代表的反对,这些代表担心该税收会对中国造成影响。此一政策一直到了将近20年后的2009年才正式实施。
正是因为部门之间这种“分散集权主义”,各部位和国有企业具有左右政策制定的能力。作者不无悲观地说道:对能源部门进行大变革的具有清晰政策逻辑的努力都失败了,最终结果是妥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措施,或是决策的进一步推延。
虽然我们现在处于所谓的“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色彩已不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障碍与隔阂,但是观念却往往滞后于现实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再加上30年的飞速发展使现在的西方人感到恐慌。作者认为西方人大可不必恐慌,中国政府虽然力图在国际上保持“异质性”,但它在积极寻求与欧美、俄罗斯以及产油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总之,本书通过大量的资料为我们廓清了中国能源战略的过去与现在,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在走着一条什么样的能源战略之路,并最终在国际能源版图上寻找到中国的坐标。
(责任编辑:宋晨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