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他是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连续蝉联10年的高级技师,连续四届全厂电钳焊工大比武钳工组的“状元”,他是达州市十杰青年岗位能手,他就是渡市选煤发电厂电检车间的一名普通检修工程学静。4月28日,笔者对这位五一前夕刚刚参加完劳模标兵张家界双飞四日游归来的程学静进行了采访,原来他在自身成长飞跃中为企业也默默奉献出了闪光的价值。
成才足音铿锵来
——熊德伟
程学静是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电检车间的一名普通检修工,目前担任车间砖修班班长。
争当“技术状元”
程学静刚到电检车间就立志做一名技术型工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发现问题就对照书本知识寻找答案,不明白的就向别人请教,短短的时间便掌握了基本的钳工技术。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是个出了名的有心人,他身上总是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书上讲的、师傅说的、平时琢磨出来的,一有心得,就记下来。几年下来,他积攒了600多本技术资料,在一遍遍的查阅中,已变得破旧不堪,但他依旧视之为“珍宝”。
程学静深知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平时工作再辛苦,都挤出时间参加自学,他的床头堆满了专业书籍,平时更是嗜书如命,书不离身的他虽然眼镜度数逐年加深,但是他的专业理论越来越扎实。勤奋自学的他,如愿考入了重庆大学教育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有了专业理论做指导,再加之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他技术更加成熟。每年的全厂钳工岗位技术比武中他都以绝对优势获得了钳工组第一名,成为了发电检修技术这一行当中的“状元”。
就这样,“程学静读书法”,“程学静争当技术状元的精神”成为了该厂广为传颂的榜样。他为电检车间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该车间在“程学静精神”的鼓励下,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辈出。
甘做“拼命三郎”
以前,厂发电部分遇到大的停产检修项目,总是要出高价聘请外面的检修人员来厂检修,程学静担任检修班的班长后,凭着过硬的技术,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近几年来,以程学静为代表的发电检修队伍挑起了大梁,厂里再也没有外请过检修人员,为厂里节约了大笔资金。
每年的热天,由于天气变热,汽轮机的真空下降很快,影响机组带负荷的能力,需要清洗凝汽器,清洗机的压力达到75MPa,很容易伤及他人和其它设备,他总是带头冲在第一线,亲自操作,确保了每一次清洗工作的安全完成。有时为了赶工期,争取多发电,发电检修不得不通宵达旦地进行,程学静带领他的弟兄们吃住在工地。酷暑季节,他和工友们钻进闷热无比的锅炉内,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别人吃不消了,他还在里面奋战。他心里知道,工期多拖一天,就少发一天电,职工收入就会受影响。工友们都钦佩地说:“他是个拼命三郎,心中装着一团火。”而程学静却谦虚的说:“我只是希望能为企业多创造价值,汽轮机运转的好,才能多发电发好电,增加厂区经济利润。”
同时,该厂建材车间投产运行以来,建材配套设备属于法国先进设备,投入大,但是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高价聘请外面的检修人员来厂检修,否则该厂循环经济链条就要陷于瘫痪的境地。面对这一情况,程学静主动请缨,组织他的班员积极攻关。他心中发誓一定要攻克这一系列陌生的技术难题。他找来相关书籍,查阅砖机知识;他通过许多途径向全国的同行请教;他钉在现场,和职工们反复推敲,一干就是好几天。在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后,他率领的攻坚队解决了一次次砖机故障 。在每次的专业安装人员现场考察中,得知程学静的故事后,都佩服地夸他创造了一个奇迹。程学静说到:“高价请专家,我们即学不到知识又要花费大笔资金,不如我们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去钻研去摸索,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成为我们厂里自己的专家!”目前建材车间扩能增效到四条生产线,电检车间也新增设了砖修班这一班组。班长正是这一“拼命三郎” 程学静。
乐为“节能专家”
程学静还积极参加技术改造工作。接受建材设备检修三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摆渡车、轮碾机、石灰破损机、收尘管等改造工作,为完善建材各系统、确保建材正常生产秩序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在的钳工班承担的建材扩能生产线的现场安装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圆满安全地完成了砖机的下卸、起吊、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了我厂建材车间扩能增效。
程学静还积极狠抓班组节支降耗和成本控制。他牢固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坚持修旧利废,连续多年有效控制了成本。程学静大力提倡班组员工节俭创效。他说:节约是中国人的美德,要是一个零配件还有利用价值却把它扔掉,这是浪费,而对这些零配件进行修复再利用,不光是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是在对我们进行技能训练,对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他所在班组进行埋管和省煤器制作加工、配合厂家技术人员对废弃冷油器进行技改,仅此两项,就为厂里节约成本好几十万元。
还有一次,他在一名班员检修后倒掉的垃圾里,发现有颗螺帽还能用,于是将这颗螺帽捡回,并提醒工友随时树立“节俭意识”。
就这样,2009年他所在的班组发电部分的材料费以及修旧利废共节约了20多万元。大家都敬佩地称他为“节能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