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老套路仍横行 新手段露端倪
警惕!高考之后诈骗来袭
高校招录执行严格的程序,并非“有漏洞可钻”
中工网讯 (记者吴丽蓉)目前,全国各省的高考志愿填报正在进行。6月29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7年第5号预警,提醒考生和家长,谨防诈骗。
高校招录时,也是假借招生诈骗频发的时段。《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高考招生诈骗,不只有“传统”套路,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陷阱,考生和家长都需提防。
“在大学里有熟人”“花钱就能上大学”是近年来高考结束之后诈骗分子经常使用的伎俩。江西考生小李去年的高考分数为400分出头,这样的成绩离原本想上的几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一大截。郁闷之际,有人主动找上门来,说自己手握某大学的内部补招名额,交2万元“打点费”就有机会采用“内部关系的特殊渠道”把小李送进大学。多方询问后,家人确认这样的“内部补招”根本不存在。最终,小李选择了去补习学校复读一年。
记者了解到,常见的高考招生诈骗套路还有,冒充教育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准确报出考生姓名、学校等信息,通知考生领取补助金、助学金等,诱导学生或家长在ATM机进行转账操作;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查分链接”的信息,在其中植入手机病毒窃取个人信息和财产,等等。
除了“传统”套路,针对高考招生的“新型”诈骗手段也已露出端倪。在手机应用平台上,有多款高考志愿填报的App。这些App大多宣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够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为其选择“最靠谱”的学校,并根据性格测试、职业测评测试等手段帮助考生选择最合适的专业。有不少考生和家长下载了这类App,参考其意见并模拟志愿填报。
然而,据调查,这类App鱼龙混杂。有的App需要充值一定数量的金额成为会员,以“享受更好的定制服务”,而其实际查询效果却未必有效,可能还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此外,还有不法分子在高考正式出分之前,给考生发送显示其姓名、学校和高考分数的信息,宣称可以通过“黑客”手段侵入网站修改各科成绩,按科收费。据媒体报道,有广东考生即中此招,加了对方微信转账过去,后再次联系索要退款时,却已被拉黑。
专家提醒,应该警惕高考诈骗出现的新手段。考生家长张先生是别人眼中的“高考志愿填报专家”。他建议家长和考生应该对高考招生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有法律界人士提醒,高考的阅卷、高校的招录过程均执行严格的程序,并不像诈骗分子所言的有漏洞可钻。考生和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应该从正规渠道了解志愿填报的相关信息和高校招生政策,要注意提防陷入诈骗套路。(工人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