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灵甫被击毙处
虽然诸多网友笑话蒋介石是“微操达人”,但是在对孟良崮张灵甫的这一决定评价上,蒋还是比较客观实际的。总而言之,张灵甫式的“中心开花”本质上是犯下战略战术错误前提下进行的得不到有效后勤支援及人员补充的静态防御,是固守待援的无奈之举。
张灵甫式的“中心开花”构想到底可行不可行?我们不妨来看看孟良崮战役前后十年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典型战例,比如装备先进的美国人。美军在二战期间有类似“中心开花”的尴尬:
1945年1月,美军作战经验较为丰富的45步兵师157步兵团协同友军作战,并拿下了两个高地。但是德国党卫军第6山地师的一个团迅速从两翼包抄,将157步兵团驻守在山上的5个连包围。
157团出动了包括两辆轻型坦克在内的所有机动力量不断地进行解围行动,但是在德军炮兵和山地步兵的密切配合下,解围行动屡屡失败,包围圈内5个连的美军在抵抗了7天之后被德军全歼,仅有2人活着返回美军战线。
事实也证明,就算装备精良的美军,在张灵甫式的“中心开花”绝境下,也是没辙的。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战争中,除了孟良崮战役本体外,最为著名的张灵甫式的“中心开花”那还得数奠边府战役。奠边府战役可以说是张灵甫式“中心开花”中最为夸张的案例了。
在奠边府战役初期,法军的兵员素质远超越军,外籍军团中更是有前德国国防军的老兵助阵;法军掌握了制空权,拥有装甲部队,火力也占优。法军因为有“中心开花”钓鱼成功的案例,对越军的狂妄和傲慢更是超越了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的狂傲。可以说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及其悬殊的。但是战争的结果则出乎意料。
在中国人民对越军和物质支持和战术指导下,奠边府逐步被越军在陆地上孤立,空中补给线被越军用奇袭机场和加强防空火力的方法逐步断绝,同时集中火力兵力进攻,最终让奠边府成了远东法军有生力量的坟墓。

奠边府战役示意图
纵观现代化战争初长成的20世纪30-50年代的这三十年,包括孟良崮战役在内的种种战例都证明了现代化战争中某些基本原则:
张灵甫式“中心开花”的静态防御只是“等死的靶子”。无论被包围的部队多么强大, 如果他们得不到后勤和人员上的有效支援和补充, 其失败将是命中注定的。可见,放眼世界,张灵甫在讲究现代化战争的世界潮流下,是沦为反面典型的失败者。
四、张灵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客观地来说,
◆ 作为一个人,张灵甫对家庭不负责,生活腐化,无视民众,不仅谈不上优秀,连勉强合格都算不上;
◆ 作为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军人,张灵甫参加了诸多战斗,有一定的功绩,但是远未达到“抗日名将”的程度;
◆ 作为一名手握军队基本战略作战单位—整编师的高级军官,他的军事素养在国军内部并不突出,而放眼世界,他更堪称是现代化战争中背离基本作战原则的反面典型。
那么就是这样一位各方面都并不突出的“爱妻模范”,为何会成为诸多“果粉”吹捧的对象呢?
◆ 他们为什么不会去吹捧不肯喝兵血、自办饼干厂补贴军资的抗日名将王耀武?
因为王耀武“晚节不保”,不仅被共产党击败之后没有“不成功便成仁”,最后反而成了新中国的一名文史工作者;
◆ 他们为什么不会去吹捧“非法抗日”的吉鸿昌将军?
因为吉鸿昌将军不仅“通共”,而且是被“果粉”们敬爱的蒋委员长杀害的;
◆ 他们为什么不会去吹捧真真正正参与了淞沪会战,从黄浦江口的尸山血海中幸存下来的郭汝瑰将军?
因为郭汝瑰将军“太清廉,沙发上还打着补丁,这种人不是共产党谁是共产党?”(杜聿明语),而且最后确实是倒向了人民的一边;
◆ 他们为什么不会去吹捧血战域外为国捐躯的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
因为戴安澜将军是新中国的烈士,“共匪”褒扬过的,怎么能显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来呢……
最后,他们只好找出颜值还不错,抗战中确实有一些功绩,最后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对抗人民军队最后“杀身成仁”的张灵甫来,然后不切实际的大肆吹捧一番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这类人的思路就是“反共先于事实”,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独立思考”,为了反共,夸大事实PS照片又算得了什么呢。

张灵甫未ps照片
话又说回来,张灵甫在国军内部已经算是中上之姿了——
他至少能够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兵,能够不用依赖师徒义兄弟会道门的封建关系就能指挥得动手下的部队;
他不抽大烟,他的部队虽然摆脱不了买办军阀雇佣兵的本质,给还乡团当后盾残杀解放区军民,但至少还没有像其它一些国军部队那样贩卖大烟、倒卖军火、火并友军、杀害同僚;
他在整个抗战中确实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没有像有些长腿又长寿的飞将军一样临阵脱逃出卖友军,更没有以日军势大等等理由“曲线救国”叛国投降。
这些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只能算是勉勉强强马马虎虎的行为,在当时已经足够让他跻身国军精英的行列了。
在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时,我们应当懂得一分为二地看,辩证地看。
对于经历过抗日战争也经历过解放战争的国军将领们,我们更应该客观地看待他们的功绩和罪行。在过去的某些时间段里,我们只强调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对人民群众犯下的罪行,而忽视了他们卫国御辱的功勋。
而当代的某些人,则试图用这些人在抗战中立下的功劳,去掩饰这些人逆历史潮流而动镇压革命的污点。
对于张灵甫这类人来说,我们在评价他时不能因为他曾经是还乡团残害山东人民的帮凶而抹杀了他在抗战中的功劳,但我们更不能因为他参加过抗战,打过日本人,就把他对人民群众的罪行一笔勾销。
希望大家在了解过去的历史时,切不可抱着“追星”的心态,而是应当静下心来,多读多想,客观看待史实和人物,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