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回复: 0

摇滚皮影: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

发表于 2017-7-5 10:13: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玉光把皮影艺术与摇滚乐结合,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催生出撼人心魄的力量,在乐手们的配合下,一米高的皮影角色被王玉光耍上了舞台。
  文/记者 韩轩 实习生 王广燕 摄/记者 方非
  从北新桥附近的雍和宫大街,向东拐入一条狭长的小巷,有一家僻静而古旧的国际青年旅舍,里面最拥挤的是6人间,3张上下铺床位排列——除了匆忙的游客,皮影艺术家王玉光也住在这里。每天50元的最低住宿费,为他提供演出后栖息的归巢。
  头戴红色户外头巾帽,随身拉着沉甸甸的行李箱,王玉光与背包客看似别无二致。但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行李,里面的皮影道具却道出他所着迷并为之奋斗的光影世界。
  临近演出,在租住的青年旅舍过道上,王玉光“请出”一人高的皮影角色,因为体量大不好把控,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表演上与角色的融合。
  “能和皮影结缘,其实始于异国他乡的偶遇。”年届不惑的王玉光忆起1996年那场演出,眼中仍流露出兴奋的神采。当年在日本留学的他偶然观看了一场中国艺术家表演的皮影戏,精湛的演出,座无虚席的场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让王玉光彻底震惊。
  留学归来,皮影戏的记忆始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王玉光毅然决然,辞去收入不错的工作,自费到全国各省调研皮影发展情况。
  50多公斤重的行李箱是王玉光最珍视的“家当”,皮影、道具一应俱全。赶上表演日子,他都要仔细装箱,拖着“大宝贝”穿街走巷奔赴剧场。
  “破败”、“没落”,提起调研见闻,王玉光眼中黯然:太多皮影团因经营不善而关闭,太多手艺人垂垂老矣让人心酸,太多行业里的年轻人抽烟打牌混日子……转了一圈,他心中升起了新的想法。
  “应该让皮影艺术回归生活,而不是挂在墙上。”经过长时间的筹备,2013年初,王玉光创办了“融皮影”工作室。“融”字代表了他兼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皮影与各种艺术形式的思路。
  每次演出前自己上手搭台对王玉光来说是家常便饭,幕布上方醒目的“融”字传递出他对皮影艺术传承与革新的理念。
  让皮影焕发新生,王玉光有他的理念:没有年轻人的力量,皮影戏难以传承。“90后”的B-BOX表演者、摇滚歌手、秦腔表演者通通被他请到台上合作,把古老的皮影改编为具有灵动律动和爵士伴奏的新式艺术。在他灵巧的手中,皮影成为了能够与各种艺术拥抱的善变缪斯。
  演出说不上场场爆满,“好歹有几个年轻人来看了,得一步步来。”王玉光坚持着,“等影响扩大一点,再组建以皮影为核心的乐队,筹划皮影电影……”
  每每演出兴起,王玉光仿佛与手中的皮影融为一体,跳到幕布前,手舞足蹈舞动一番。虽然经常观众寥寥,但并不影响王玉光的激情表演。
  一晃快十年过去了,王玉光始终拖着一个银色大行李箱走南闯北,行李箱表面早已满满划痕,好像时光留下的勋章……
  “现在能有多少收入?”面对记者小心的提问,王玉光无奈地笑了笑:如今每个月在酒吧进行的四五场演出,仅有区区一千多元入账,显然入不敷出。实际上,在他的工作室初创不久,为了几十万元的创作经费,他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
  演出中,两位外国小伙儿被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感染,他们走到幕后,在王玉光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时空的“穿越”。
  “房子卖了可以再买,皮影没了就真没了。”对王玉光来说,皮影是他永远放不下的事。曾经埋怨他“放着好日子不过”的母亲,也开始理解他的一份执念。
  “我相信,皮影是有前途的。”王玉光语气坚定,满怀憧憬,一如多年前留学时看完那场皮影戏的纯粹少年。
  闲暇时间,王玉光还研制出有关皮影造型的装置艺术,他想通过立体的展览形式和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皮影造型中更深层次的观念。(北京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