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5 10:44:28
|
查看全部
2 难题
电影与戏曲如何相得益彰?
对戏曲电影创作者而言,有一个课题不可回避: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门类的结合如何相得益彰?如何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靠近当代戏曲和电影观众的双重欣赏期待?
来自深圳的研究者夏运华多年来致力于戏曲及传统文化的传播课题。由她执导的以李清照这一人物为背景的电影《诗魂风流》即将进入宣发阶段,夏运华将该片定位为“戏曲音乐电影”。她认为:“戏曲电影不是简单地把舞台剧搬进棚里拍这么简单,电影有电影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因此,《诗魂风流》尝试用电影的叙事和戏曲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找到“戏曲电影”独有的美学形式。
根据电影观众的欣赏习惯,夏运华精简了许多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和“过场戏”。比如,《诗魂风流》删掉了传统戏曲过长的前奏,演员们所唱的唱段也不会刻意飙高音或拖长腔;为渲染情绪、营造氛围,还加入了京剧中所没有的伴唱和情绪音乐。
“大景虚,小景实。”这是夏运华归结的拍摄戏曲电影的经验。
所谓“大景”,是戏曲中的“万马奔腾”“日夜兼程”等大场面,她认为在这方面一定要保留戏曲的“虚拟性”优势,“因为它首先是戏曲,如果和普通的故事片一样追求真实,就失掉了戏曲表演中的虚拟性优势,也禁锢了演员的表演。”
据她的观察,目前一些戏曲电影借助电脑特技,把这一部分做到了“力求真实”,在她看来,此举可能会破坏了戏曲原本的艺术特质。“戏曲本身有其特定的表演程式和虚拟性,不能变成影视后就把这些程式给去掉了。”夏运华说。
而所谓的“小景”,指的是演员近身表演需要的物件,如书桌上的笔墨纸砚、演员们的细微表情和内心浮动。“这方面要做‘实’一些。”夏运华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戏曲的影视化能呈现观众在舞台上看不到的细部,并把情绪渲染到极致,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她还提到了以前观看过的一部3D京剧电影。在她看来,片中虞姬自刎前舞剑的经典一幕,如果可以借助多个机位,充分调动电影拍摄手法,例如放大虞姬和项羽之间的眼神交流等细节,挖掘“虞姬”内心的纠结,可以完成得更加精彩。但可惜的是,这段华彩片段“用一个大全景就给拍了。”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传统戏曲电影的拍摄有三种模式:实景拍摄、摄影棚内拍摄、舞台现场记录。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参与制作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则结合了以上三种手法来创作,既保留舞台的传统性,也加入一些新的手法。诸如,舞台背景的大屏幕采用动态多媒体投影,在中国戏剧电影史上尚属首次,在后期制作中又加入特效,力求在保留传统舞台艺术原汁原味风格的同时,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欣赏体验。
而近期开拍的《柳毅传书》则选择在广州本地的电影棚内搭景拍摄。由于《柳毅传书》是一部神话剧,龙宫、海底的场景占有很大比重。在探班时,南方日报记者就发现,现场启用的LED屏的规模比以往大了很多,有20米宽、8米高,地板上也使用了投影效果。据悉,在前景拍摄中还使用了150多个电脑特效的合成镜头,工作量相当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柳毅传书》采用“双导演制”。邓原认为,舞台的表演有它的写意和身段,有很多是虚拟的,电影则更偏向写实,二者如何平衡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而青年导演潘钧则表示:“我们想用新的电影手法烘托戏曲之美,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粤剧。”
3 展望
上映可预订,力争覆盖社区学校
需要留意的是,以往戏曲电影多是以公益的形式免费放映的。倘若按院线电影的形式发行,其排映空间能有多少?答案显然并不让人乐观。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钟明岚在总结戏曲电影面临的现状时曾总结为一句话:“电影找不到观众,观众找不到电影。”投资收益问题也阻碍着戏曲电影的长远发展。
好在当下,一些业内人士试图让市场更为细分,尝试为戏曲电影寻找特定的受众群体。
作为“京剧电影工程”部分影片的发行方,中影发行相关负责人对南方日报记者透露,对此次推出的京剧影片实行一系列创新宣发方案,用“最低票价十元”“送票进社区”“接受预订,按需开场”等方式为京剧电影保驾护航。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部分市场基础好的影院,开展有针对性的推荐、排映,建议影院每天排映1-2场。同时发挥北京的地域文化优势,选定多家影院长线放映。
除此之外,国内首个可以专门播放戏曲电影的院线——“北京乡音乡愁电影院线”月底在京宣告启动,首批三家影院落户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大剧院和卢沟桥社区。在票价上,和中影一样制定的是10元到20元的低票价。该院线负责运营和推广的负责人王芳对南方日报记者介绍,接下来有望落户深圳和广州。
从首批三家影院就能窥见该院线的三种组成模式,即学校、剧院和社区,各自有不同的运营方式。比如剧院方面会开辟能容纳100位观众左右的小型空间专门放映戏曲电影;而社区作为该院线的主打品牌,将以“社区电影乐园”命名,除放映戏曲电影外,还会举办各种新型的社区文化活动。在王芳看来:“这有望让戏曲电影的受众,覆盖到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全年龄段。”
作为戏曲电影院线首个“吃螃蟹”的人,按“乡音乡愁”发起人梁汉森的说法,希望为中国戏曲电影开辟一条真正的发行渠道,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综合文化服务平台。
那么该如何解决片源及盈利的问题?据悉,院线与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已达成了合作。据后者的负责人郑力介绍,根据最新统计,目前该中心有101部戏曲电影可供放映,涵盖京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20多个剧种。另外,中国青少年戏曲微电影大赛即将举办,中美合拍的戏曲电影《狮之魂》也进入筹备阶段,这些都会为戏曲电影院线提供持续更新的储备片源。
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也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今年海外有文化机构正计划在欧洲做一个戏曲电影展,首站就是“非遗”总部法国巴黎,动漫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传奇状元伦文叙》及《柳毅传书》都在受邀展映的名单之中。
传统电影院线的盈利渠道主要为票房收入和餐饮等衍生品,但戏曲电影院线不同,除票房、广告等收入外,如何在展演和票房之间寻找平衡相当重要“戏曲电影孝心卡”或许是一个可行的设置。“看戏曲电影的多为老年人和小孩,但前者消费观念不足,后者缺乏消费能力,而‘孝心卡’的消费主体是年轻人,办张卡为父母献孝心,受益主体是老年人。”王芳说。
不过,夏运华对此尝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她表示,大部分观众已习惯了在电视上观看免费的戏曲表演,要让他们花钱走进影院观看戏曲并不容易。
“我反对一窝蜂地拍摄戏曲电影。”夏运华认为,当务之急是找到戏曲和电影之间的平衡点,提高戏曲电影的品质。
王芳始终相信一件事——戏曲电影不缺观众。“很多人觉得,只有年轻人喜欢的(事物)才有未来,但很多15岁以下的青少年,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也对戏曲产生了兴趣”,“观众目前只是暂时出现了断层而已,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