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发改委近日发布称,二季度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将一定幅度上涨,但在出台调价措施时政府将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并采取阶梯价格等多种方式缓解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燕赵都市报发表王石川的文章:但凡涨价,就必然加重生活成本。兼之一些涨价莫名其妙,不管该不该涨,都是一涨了事;不管是否举行听证会,其结局都是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涨价更让人沮丧,以往公共用品涨价通常是“错峰”,即要么只涨水或电,这次则是全面涨。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相关部门还表示,在出台调价措施时政府将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并采取阶梯价格等多种方式缓解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好一句“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这句表述让人太熟稔不过,每次价格上调都附加一句“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所谓的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是真心的承诺还是美丽的谎言,如果真正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就不必涨价或者不能短期内三番五次地涨价。一方面言之凿凿地称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却马不停蹄地照涨不误,这种断裂无疑更刺痛人心,会加重民众的愚弄感和被剥夺感,让人看出权力的伪善。可以说,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是一种暧昧而不负责任的表态,什么是社会各方面?对权势家庭来说,公共用品涨价也许算不了什么,但低收入家庭呢?此前有媒体报道,因为电价、气价的上涨,一些低收入者不得不重新用起蜂窝煤。再说,什么才算充分考虑?涨一毛还是涨一块?执行部门如何操作?尺度如何把握?不是说公共用品就不能涨价,但涨亦有道,即便要涨价,也要符合程序,更要开诚布公,比如那些公共用品的部门和企业,不能有意无意地遮蔽、回避最重要的一点,即必须把成本公之于众,先把账本算清楚。
小蒋随想:通货膨胀的通俗意思就是,买同样的东西得比过去花更多的钱,钱越来越不值钱。应对通货膨胀的一个不得以的手段就是多印钞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通胀时,银行除了给予存款利息之外,还给予“保值补贴”,每年存款的“实际收益”达到10%几,原因就在于此。现在的问题是,物价涨幅不低,工薪阶层薪水上涨缓慢,许多人甚至几年之内薪酬水平纹丝未动。钱还是那些钱,能买的东西变少了,生活水平难免受到影响,乃至下降。在商业零售品涨价的问题上,最惯用的理由就是“成本上涨”,因而零售价必须水涨船高。相对于公共用品逢听证必涨价,群众的“生活成本上涨”却不能成为铁定涨薪的依据。一面是统计局公布的薪酬涨幅遭大量质疑,另一面是物价涨幅几乎没商量,被涨薪的群众是有苦说了也白说。当统计数据并不靠谱,还以此为基础“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评估结果自然难以“着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