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3|回复: 2

朝克在锡伯语口语研究方面取得的辉煌学术业绩

发表于 2017-7-6 15:25: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锡伯语口语研究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一项重要且难度大的课题。由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及其迁徙路线的复杂性,锡伯语口语里融入许多新的成分,甚至错综复杂而结构严谨的语音系统、语法关系等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伴随锡伯语口语进入濒危状态,以及大量外来词汇的不断冲击它在各方面的变化显得更加突出。加上在深入、扎实、全面、系统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于锡伯语口语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土语差别,包括语音、语法变异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多,尤其是接收语言学理论系统教育或严格培训的锡伯语口语专家学者十分短缺。锡伯语口语中有史以来保存和传承的弥足珍贵的语音符号、词汇符号、语法符号还没来得及全面搜集整理、深入系统研究,不断被丢失或遗忘。再说,过去刊发的有关锡伯语口语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史学、民族学、文化学、文献学专家学者或民间爱好者们的相关调研报告、调研资料、词汇搜集、口语读本、初级教材等方面,致使导致锡伯语口语研究缺乏有深度、有理论、有影响力的专业性科研成果。在这种研究资料匮乏,前人研究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阿尔泰语学专家朝克研究员近几年先后研究出版的锡伯语口语方面的系列成果,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学术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与遗憾,为锡伯语口语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学术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弥补了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有史以来流下的缺陷,从而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全面系统比较研究及其阿尔泰语学研究进程。朝

克研究员认为,锡伯族的 xibo“锡伯”是该民族的自称。锡伯族与我国史书中的东胡,乌恒,鲜卑,契丹,室韦等民族和族群均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对于锡伯族的“锡伯”一词史学家们认为,同汉魏时期史书的“鲜卑”一词有必然联系。对于“鲜卑”一词有(1)革带;(2)带钩;(3)瑞兽;(4)驯鹿;(5)神兽;(6)驯养鹿的部族,等不同说法与解释。另外,把“锡伯”一词,在史书里还用汉字转写为“胥纰”、“犀毗”、“师比”、“失比”、“犀比”、“席北”、“西北”、“西百”、“西博”等。众所周知,锡伯族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原住民,根据考证锡伯族先民早期居住于大兴安岭东麓与嫩江上游西岸及其嘎仙洞一带,唐代迁至嫩江中下游,金代部分锡伯人迁至内陆地区,元代来到嫩江中下游地区。17世纪中叶以后,锡伯族被编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先后派往齐齐哈尔、盛京(沈阳)和京师(北京),乾隆29年(1764年)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奉命携家驻防新疆伊犁戍边,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锡伯人形成了一个民族东西两地分居的格局。现在锡伯族人口有188824人(2000年),主要分布于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少数散居于内蒙古等地。居住模式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锡伯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也有本民族文字。但因新疆锡伯族从东北语言社会分离已有200多年历史,加上外来语言不断渗透和影响,使锡伯族在母语使用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进而导致锡伯语口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演变。

朝克指出,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语口语似乎没有太明显的方言差异,只是存在差别不太明显的村话或土语。锡伯族使用的是由满文改制而来的、从左向右竖写的拼音文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锡伯文。现在的锡伯语及锡伯文,只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锡伯族聚居区内使用。而在东北等地的锡伯族早已不使用母语和本民族文字了,他们都完全改用了汉语和汉文。另外,新疆锡伯族除使用母语之外,还通晓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民族语言文字。 朝克在他相关研究成果中明确提出,锡伯族有其漫长的狩猎和牧业生产生活历史,在他们的语言中有极其丰富的寒温带森林草原及生产生活方面的远古词汇。然而,伴随他们农业化生产生活的开始和不断深入,及青铜加工产业的不断成熟,与此相关的词汇和表述形式不断出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锡伯语口语。根据有关调查资料 ,生活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等地的锡伯族至今使用母语情况比较好,特别是中年以上锡伯族均十分流利地用母语进行交流。与此相反,东北锡伯族早已失去母语交流能力而改用了汉语汉文。

朝克研究员的实地调研资料表明,现代锡伯语口语基本上没有显著的方言差别,只在孙扎齐土语、伊车嘎善土语、塔城土语间存在微妙差异,并体现在个别名词术语及外来词的使用方面。尽管如此,他们之间完全可以用彼此熟悉的口语进行交流。同时,锡伯族青少年中会母语者开始不断减少。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跟他们从小在汉文或维文学校读书和学习文化知识密切相关。朝克还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新疆锡伯族中,懂母语者几乎都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甚至有人兼懂蒙古语。依据朝克的分析,除了和异族通婚的锡伯族家庭的孩童之外,其他锡伯族青少年均不同程度地掌握母语。甚至,像察布查尔等地的汉族或哈萨克族老人也都一定程度地掌握锡伯语,并能够用锡伯语口语进行简单对话或交流。锡伯语口语尽管有其一定活力,但已进入濒危语言行列,锡伯语口语的使用者开始逐年减少,学习和掌握锡伯文的人数减少得更快。

为抢救保护锡伯语口语这一濒危语种,多年来朝克研究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锡伯语口语第一手语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进而撰写完成和出版了全面系统、深度科学研究的锡伯语科研成果,以及抢救保护、搜集整理锡伯语现存口语方面的学术著作等。其中,就包括《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调研》(方志出版社2009)、《锡伯语366句会话句》(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以及相关学术论文《论锡伯语研究》(《满语研究》2000年第1期)、《关于现代锡伯语口语单元音系统》(《满语研究》2005年第1期)、《关于现代锡伯语口语辅音系统》(《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论现代锡伯语口语级形态语法结构》(民族语言片重点学科论文集论文,2005年)等。另外,他还主持完成并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在本人主持和参加的《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史论》(中国社科院B类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族出版社,1997)、《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词源研究》《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史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词汇比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中国满通古斯诸语基本词汇》(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项目,日本小樽科大学,1997)、《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国家教委项目,民族出版社,2002年)等课题成果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分析和论述了锡伯语口语语音、词汇、语法、使用现状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所有这些成果,强有力地奠定了我国锡伯语口语研究的雄厚理论基础,为研究锡伯语口语及满通古斯诸语,甚至阿尔泰语系语言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学术理论依据。以下具体述评朝克研究员关于锡伯语研究的两部优秀科研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5:25:17 | 查看全部
一 、关于《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的学术理论价值

就如上面评论,《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33万字)于2006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在国内外首次将锡伯语现存口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全面系统科学研究及口语资料密切相结合的优秀科研成果,也是朝克博士多年来对锡伯语口语深入调查研究的精髓,曾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朝克研究员早在1992年就启动锡伯语口语研究工作,并开始搜集整理第一手口语资料。在此基础上,2002年他提交要实施《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之科研计划,经院所两级学术委员会审查审核通过,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专项资助。该项目按计划于2002年底具体实施,于2005年顺利完成该课题的全部撰稿工作,于2006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科研成果由前言、语音结构分析、词汇特征分析、语法形态变化现象分析及句子结构分析、现代锡伯语口语基础会话资料等内容构成。该项成果,主要运用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语言形态学以及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该书所体现的理论方法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资料扎实可靠且具有说服力;二是,客观实在地评估了前人的科研成果,明确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理论密切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三是,充分利用语法形态论研究方法及学术思想,科学阐明了现代锡伯语口语语法形态结构体系,用精炼而格式化、表格化的研究手法高度概括性地分析论述了其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四是,提出锡伯语口语语音同满语书面语语音平面比较研究的错误观点,进而强调锡伯语口语语音历时和共时研究的必要性;五是,科学论述了语言资料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科学原理,研究方法与规则。毫无疑问,理论研究与口语资料密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考证和科学评价,以及与此相关的原始语言资料的永久保存,对于口语资料的抢救和保护等方面均会发挥积极作用。 该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一是,首次将锡伯语口语元音音位定为8个,辅音音位定为20个;二是,充分发挥语法形态论研究方法论,首次在锡伯语口语研究领域提出名词形态论和动词形态论的学术观点,进而科学论证了它们的历时性、共同性、异同性、可变性和不变性等因素;三是,科学阐述了濒危语言研究实践中,将传统语言学理论和现代语言学理论要密切结合、相互补充和互相借鉴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四是,积极采取了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语言资料同时公开,合二为一之当今语言学界所奉行的科研态度,使理论成果和语言资料相互配套、相互作用。该成果首次在国内外将现代锡伯语口语1000句基础会话资料同科研成果一并发表,这对已进入濒危状态的锡伯语口语会话资料的搜集整理有其特殊学术价值。总而言之,《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这本优秀科研成果,实事求是地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锡伯语口语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科学归纳了该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音结合规律,全面论述了词汇结构体系及特征,论证了名词类词和动词类词的形态变化原理,从而理论上客观实在地分析了该语言的本质特征。该成果的撰写出版,不仅为锡伯语口语研究及锡伯语口语资料的抢救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建立健全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语研究,以及对我国濒危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和保护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二 关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调研》学术理论价值

这里提到的锡伯语口语方面的第二本科研成果《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调研》(43万字)于2011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该成果由察布查尔锡伯语言文字使用调查分析、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调查分析、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及文字学研究概述、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会话调查、调研表格、察布查尔语委提供的相关资料等五个部分组成。该项课题成果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细致、很扎实、很全面。特别是,规划设定各种田野调查表格时,充分体现出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分析问题能力,几乎揽括了与项目密切相关的所有内容和细节。那么,精心设定并有很强学术价值的这些表格,在其它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的实地调研中,特别是对于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的抢救性实地调研时,都可以广泛借鉴和使用。我们认为,这是一项很有学术价值而实际意义的国情调研重大项目。

在该项国情调研重大课题成果里,对于锡伯族使用母语及本民族文字的实际情况,以及锡伯族使用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的现象,也都做了十分翔实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使用锡伯口语及民族文字的可行性而建设性建议,很有深度和广度,很有代表性、实用性、现实性、前瞻性和理论性。另外,在该项国情调研重大项目里,还进一步深度分析了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里出现的语音系统的复杂化、词汇体系的多元化、语法结构的简略化及可变性现象。同时,成果中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了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会话资料,实事求是地分析阐述了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研究中取得的学术成绩及学术价值等。从而充分体现出了该项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成果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5:26:00 | 查看全部
总之,这是一个很优秀的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都很高,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学术侧重点和学术内涵。而且,对于已进入濒危状态的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的实地调研、资料论据、深度分析、科学论述,以及明确提出的抢救保护方面的建设性意见都显示出了学术敏锐性、学术前瞻性、学术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充分体现出,该项成果在濒危语言研究及其理论观点上的全新思考与大胆探索。在这里还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中国社科院的该项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成果里,不仅分析了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现有的基本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同时还搜集整理了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现存会话资料,论述了察布查尔锡伯语口语研究资料及相关学术观点。所有这些,充分展示出课题负责人具有的权威性学术视野和学术观点。成果最后部分,利益附录展示的锡伯语口语第一手资料显示出特定学术资料价值。尤其重要的是,有很强的鉴定成果资料的真实性、代表性、学术性的参考意义。就像刚才所说,这是一个很好、很优秀、很有代表性、很有学术价值、很有前瞻性而实用性的国情调研学术成果。再说,在调研框架的设定,以及国情调研成果的写作形式上,均体现出独特创意和创新理念。由此说,该项国情调研成果内涵盖的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学术观点,不仅仅是在国情调研这一特定研究领域能够广泛发挥作用,而在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实地调研,乃至濒危语言或严重濒危语言的抢救性研究工作中均可起到学术导向作用。

总的说来,朝克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1)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和相关部委提出的,加大锡伯族濒危语言文字抢救保护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2)对锡伯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抢救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3)对锡伯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等问题的科学解决提出了合理化建议;(4)对偏远地区和特定生存环境下,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濒危民族语言文字提供了政策性思路;(5)锡伯语言文字是满族语言文字的另一种传承形式,锡伯文就是满文的延伸和发展。所以说,锡伯族语言文字的抢救和保护,同样有利于满族已进入严重濒危状态的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以及有利于研究整理清代浩如烟海的满文历史文献和图书资料;(6)该项成果的具体实施充分体现出我国对锡伯族濒危语言文字抢救保护工作的重视。察布查尔锡伯族濒危语言文字已进入关键阶段,由此该语言的抢救保护工作显得更为迫切而重要。而且,此项工作需要实事求是的实地调研,客观实在地科学分析。然而,该项国情调研课题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对国家各有关部门正在实施的人口较少民族濒危或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工作等,均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

三、朝克锡伯语口语研究取得成绩的理论总结

综上所述,朝克研究员在现代锡伯语口语研究事业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学术业绩,而且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总结。

1.科研工作中使用的现代锡伯语口语第一手语言资料,扎实可靠且具很强的代表性、普遍性、使用性、理论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2.客观实在地科学评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理论研究方法密切相结合的重要性。

3.充分利用语法形态论的学术理论,科学阐释了现代锡伯语口语名词形态论和动词形态论语法形态变化现象及其结构体系,用精炼而格式化、表格化的手法高度概述了复杂多变的语法现象、语法关系、语法体系。

4.提出锡伯语口语语音同满语书面语语音平面比较研究的错误观点,进而强调锡伯语口语语音结构特征及音变规律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的必要性。

5.科学论述了语言资料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基本原理。进而提出,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成果的科学考证、科学运用和科学评价,以及与此相关的原始语言资料的永久科学保存,乃至对于口语资料的及时抢救保护等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特殊学术价值。

6.首次科学阐述了现代锡伯语口语语音系统和音变规律。同时,也科学论述了语音多变性、多元性、复杂性、曲折性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受特定语言历史、语言社会、语言环境的极大影响而出现的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规律变化与变迁等。

7.充分利用名词形态论、动词形态论、语法形态论、语法类型学、语法功能学的理论观点,提出了锡伯语口语名词形态论、动词形态论、语法形态论等学术理论。同时,论证了现代锡伯语口语错综复杂的形态变化系统,以及在可变性和不变性语法形态变化现象间存在的共性、异性、相关性、互动性、变异性特征及规律。

8.科学阐述了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密切结合、相互补充和借鉴的重要学术理论及其价值。还积极采取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证语言资料同时公开,合二为一的当今语言学界所奉行的科研态度,使理论成果和语言资料相互配套、相互作用、相互作证、相互约束。

9.首次在国内外,将现代锡伯语口语基础会话资料,以及基础词汇同现代锡伯语口语理论研究科研成果一并公开出版,这对于进一步科学检验和对照考证锡伯语口语语音、语法理论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精确性、科学性有其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已进入濒危状态的现代锡伯语口语会话资料、基础词汇资料的科学精确地搜集整理,富有成效地保护抢救、传承发展均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之,朝克研究员的科研成果用扎实可靠的语言资料,结合传统研究办法与现代理论研究手段,科学论述了现代锡伯语口语的语音形态、名词形态、动词形态、语法形态变化原理及其规则,从而客观翔实地分析了该语言的本质特征。他的研究,对于锡伯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使用有其特殊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语言接触研究、语言融合研究、濒危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思路和学术观念,对于跟锡伯语言文字同根同源而命脉相承的满语言文字的研究同样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朝克研究员有关锡伯语的学术成果,有它特定创新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学术理论性。他的研究不仅为锡伯语研究与该语言的抢救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建立健全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语研究,以及对我国濒危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和保护同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中国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