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8|回复: 2

[散文 随笔 杂文] 鲁彦:听潮

发表于 2017-7-7 10:25: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鲁彦:听潮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30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客房给香客住宿。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铙钹、钟鼓在奏鸣,而且声音愈响愈大。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然而她怀疑我的话。她总觉得那是使她恐惧的。但为了我,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bca8a0101c2qi.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0:26:10 | 查看全部
附录:
王鲁彦(1902.01.09——1944.08.20)笔名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作家,三十年代著名作家之一。早期世界语翻译家之一。其著作大部分取材于故乡浙东村镇的风土人情。鲁迅、矛盾、叶圣陶等都曾对其作品做过评价,誉之为“乡土文学之代表”,“乡土作家”。对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这一民族特色和风格给予了肯定。其译著很多是选自世界弱小民族作家的作品。解放后至今,其作品仍有重印和重编出版。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适逢资本商业的进入引起农业社会家庭结构变异的年代,其父已转向出外当店员、伙计打工谋生。他本人仅从私塾读到高小,15岁就去上海的商店当学徒。但他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不甘心而求上进,走上了补习自学的“自学成才”道路。18岁就到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一边以在北大门口摆饭摊和洗衣等服务谋生,一边在北大旁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和自学世界语。20岁开始发表新诗和译文,21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秋夜”。随后其著作和译著逐年增多并出版了不同时期的小说集,散文集和译文集等等。其终生除在中学、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文学、世界语和担任报刊文学副刊编辑工作外,主要是从事著、译。
从其一生的著、译、为人和文学活动看,鲁彦不仅是一位忠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而且还是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阵营中的一员忠诚斗士。而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更成为伟大的抗战文艺的一位前线勇士,其在世的最后五年大多在广西桂林,除文学创作外,主要参加了作为抗战文化前哨的桂林的文化活动,如参与文协桂林分会的筹建和各种抗日文化活动,历任文协常务理事,理事。特别是抱病坚持筹办并主编了大型文艺月刊“文艺杂志”,直到结核病重不治逝世。享年仅四十二岁。
鲁彦短暂的一生是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中奋起斗争,挣扎于贫病加劫难之中的真实写照,在当时文化界曾引起巨大反响。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副主席发唁电致哀,并请冯雪峰代表党转送抚恤金抚慰遗孤。桂林文化界发起募捐料理后事。1944年8月30日在将沦陷前紧急疏散之际,桂林文化界人士二百多人举行追悼大会,由欧阳予倩主持,邵荃麟代表全国文协致悼词。遗体安葬在七星岩后星子岩之阳,墓碑刻有“作家王鲁彦之墓”。
遗憾的是,由于历经战争、土改、大跃进、文革等变迁,家人与文化界友好虽经多次访寻,王鲁彦墓碑、墓址一直未能找到。而广西、全国文化界友好与家人多年拟重建鲁彦墓的愿望与计划,也一次次被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影响,拖延至今未能实现,致使鲁彦白骨无定所,孤魂至今仍在野外漂泊难以安息。哀哉!!!
   
覃英,字谷兰(1906.11.01——1993.10.11)湖南宁乡人,中共党员。早年毕业于长沙女子第一师范,后肄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毕生教书为业,从事教育工作。
1929年与作家王鲁彦结婚,育有四子一女。在漂泊不定的艰难生活中,为辅佐鲁彦写作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她一直都在各地的中小学中任语文教师。抗日战争开始后,鲁彦不幸患结核病,长达五年直到去世,在贫病交加加逃难的劫难中,她一直都在辅佐鲁彦坚持编辑当时的抗日的“文艺杂志”的出版(发行人,编辑),并以教书支撑着“家”。
抗战胜利前,她在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和白沙大学选修班任教,并开始参加"要民主要自由"的反蒋民主斗争活动。胜利后直到解放,她先后在湖州师范、杭州师范、上海储能中学、上海南屏女中任教,并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进步教师,民主运动的中坚分子,地下党员。并积极参加了护校迎解放的工作。
解放后,她被派到上海新沪中学, 参加军代表军管接收工作并随后任校长。后又调到市三女中任校长。1955年被调到市教育局工作,后又被调到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任系主任,并兼教“外国文学概论”等课程。离休后八十年代初还参与组织成立了古籍研究室,进行相关的研究。
覃英一生,实为教育后人的园丁,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并在党的领导下,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进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覃英同志于1993年10月11日因病不治于广州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鲁彦 夫妇.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9 06:26:22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