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7 15:37:52
|
查看全部
进是方向,进是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没有进,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稳。坚持稳中求进,必须科学地进、改革地进、协调地进、高质量地进。一是科学地进。推动发展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新形势下,我们党及时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就是要求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要稳中求进、求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改革地进。进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和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不会自己化解,只有不失时机地深化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改革,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协调地进。新形势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出现问题的纠错成本也会很高。因此,要使各种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协调有序推进,不能单兵突进。四是高质量地进。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巨大是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空间,金融创新、管理创新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升级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的进必须是依托科技发展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目标、满足人民实际需求的高标准、高质量的进。
把稳和进有机统一起来。稳和进是辩证统一关系,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稳指的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在事物稳的状态下又蕴含着进的趋势,而进的趋势又有着向不同方向变化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主动为进培育力量、把握方向、开辟道路,这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哲学意蕴。把稳和进有机统一起来,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稳和进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稳是进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强调稳,是因为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必须稳住阵脚,遏制不利因素的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进是稳的方向与保障。没有改革发展,不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进,稳就无法维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不能顺利向前推进。第二,稳和进是相对的,不能一味求稳,也不能急于冒进。我们要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当条件不具备时,就应稳下来,抑制不利因素,培育进步力量;一旦条件成熟,就应抓住时机进,不能错失发展机遇。
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到实践中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要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又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还要兼顾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定力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本要求。面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不盲从、不跟风、不慌乱,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作出科学判断,分清主次、排好先后、统筹安排,使各项工作按计划协调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本原则。稳中求进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稳中有进、以进促稳。
稳住经济大局。稳住经济大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关键领域。经济稳是全局稳的基础,经济进能带动全局进。没有经济大局的稳,其他方面就很难稳得住。因此,经济工作尤其需要牢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积极调结构,在关键领域不断进取并给全局带来活力,为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强化党的领导。强化党的领导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根本保障。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既不会有稳的局面,更不会有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提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本领,不断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势,保证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5日 07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