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数量多无法一一识别,生产销售环节少关注
爆炸频发牵出啤酒瓶“超期服役”老问题
中工网记者 杨召奎 中工网实习生 段鹏宇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以及“撸串”的盛行,啤酒开始进入消费旺季。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啤酒时往往只关注啤酒的保质期,而忽视啤酒瓶的保质期。
事实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啤酒瓶的建议使用期限为两年。但《工人日报》记者日前走访时发现,啤酒瓶“超期服役”问题较为普遍,尤其以小商店的情况更为严重。而近年来,有关啤酒瓶爆炸伤人事件也频频出现。
啤酒瓶爆炸事件频发,是“超期服役”惹的祸?这些啤酒企业为何会置国家建议于不顾,坚持用“老”瓶呢?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啤酒瓶爆炸事件频发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啤酒瓶爆炸事件,而仅今年见诸媒体的类似事件就有多起,有的还给消费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啤酒在那儿放着,没人动它居然自己爆炸了。”今年7月初,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的张女士就对媒体表示,她丈夫买的一捆啤酒,在未开瓶的情况下发生爆炸。玻璃碎片把小腿划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
啤酒瓶这么危险?不,是“超期服役”的啤酒瓶危险!据了解,1996年出台的《啤酒瓶标准GB4544-1996》,要求生产厂家必须在瓶底以上20mm范围内打有啤酒瓶专用标记“B”,标明生产年份,并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
据了解,张女士家的啤酒瓶爆炸与“超期服役”存在关联。
“超期服役”的啤酒瓶为何容易爆炸?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秘书长周志武表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虽然时间的久远不会改变玻璃的化学成分,但啤酒瓶反复使用时,由于擦伤、划痕以及阳光暴晒等原因,抗压能力会有所降低。一般来说,连续使用5次以后,瓶子强度就会降低一半,很容易出现爆炸的危险。
为此,不少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将“建议使用年限为两年”改为“使用年限不得超过两年”。
“大龄”啤酒瓶大量存在
尽管“超期服役”的啤酒瓶存在安全隐患,但记者日前对北京10余家超市、社区商店、餐饮店走访发现,“大龄”啤酒瓶大量存在,但商店和消费者都很少关注这一问题。
7月4日,记者走访发现,在一些超市的啤酒货架上,大部分酒瓶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生产的,但仍有一些生产于2013年、2014年的“大龄”啤酒瓶,涉及多个啤酒品牌。而在一些社区商店和小饭店里,“大龄”酒瓶则比较普遍,超出使用年限的时间也更久。
记者还在一个小型社区商店发现一只生产于2010年的啤酒瓶,而标签处标明该瓶啤酒的出产日期为2017年6月。
一家社区商店的店主表示,自己没留意酒瓶还有生产日期。对于国家出台的啤酒瓶使用标准听说过,具体内容不知道。而且,消费者也不会关注啤酒瓶的日期,从来没有消费者因为啤酒瓶“大龄”要求退换货。
那么,为何一些酒厂喜欢用“大龄”瓶呢?业内人士表示,啤酒瓶回收、清洗都是批量进行的,数量太多无法一一分拣。之后的包装和销售环节,也不可能花人力、物力去分开。由于两年使用期限并非强制标准,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啤酒瓶,厂家直接淘汰掉,而合格的就继续使用。这样一来,酒厂一年能够节省不少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