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在我思】洪水就像一面镜子
2017-07-07
7月3日这天,长沙的天空彻底放了晴,憋了大半个月的阳光晒在人的皮肤上隐隐发疼。但自6月22日以来,湖南上空泄下的5个洞庭湖的水量,还盘踞在湘江干流和各条支流。
“睡时是这场雨,醒来还是这场雨”。长沙从6月29日开始的暴雨没日没夜地下。湘江长沙站1998年创下的历史水位,就这样被打破了。
工人日报湖南记者站的我们两人,一个亲历了20年前那场洪灾的狼藉、疲惫与艰苦,想起那无数双血红的双眼和无数个堵水的沙袋就心里发慌;一个此前从未生活在江边,靠漏水的天花板猜想着是不是要在城市“看海”。
伴着滚动新闻,江水真的变成了洪水:长沙宁乡遭洪水围城、橘子洲被洪水“穿洲”、黄兴镇因堤垸有垮塌危险紧急撤离群众……即使在长沙城里,许多地势较低的地方,江水也漫过堤防,淌进了沿江步道甚至街道上。
可是我们各自预想的可怕场景都没有出现。在滔滔江水的威慑下,这座城市呈现出的,是一些在外人看来“十分奇怪”而本地人却很熟知的“长沙调式”——霸得蛮(毅力、韧性、强大)、耐得烦、吃得苦。
大雨初停那天正是周末,湘江边有许多专程来“欣赏”江景的市民,拍照的,垂钓的,甚至还有踩水的。而就在离他们100米甚至50米的地方,防汛执勤点的工作人员正密切关注着即将到来的洪峰。两拨人互不相识,却如街坊般自然地敬烟、攀谈。
傍晚,趁着气温降低,打篮球的年轻人、饭后散步的老年人、蹒跚学步的孩子照常出现在江边。那些主动承担起巡防责任的市民志愿者,在江堤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分布着,每一个执勤点都飘着颜色各异的小旗。仿佛这一晚的值守,只是另一种休闲方式。
这是一场创“纪录”的洪水,也是一个呈现城市气质的时刻。1998年大洪水之后修建起来的沿江风光带,是一段牢固的堤防,也是长沙市民的“广场”,他们在这里休闲,他们在这里抗洪,他们没有惊慌——这座城市,并不惊慌。
即使到了大灾大难面前,长沙人也不能输了气场。在“孤岛”橘子洲上,一个因抢修取水站电路两天两夜没合眼差点晕倒的小伙子,反复跟我们说“这是特殊情况,平时我不这样。”
湘江水位不断上涨的那个下午,在岳麓区洋湖街道龙骨寺社区,65岁的胡爹用自家的船不停转移群众,船上插着一面政府“颁发”的“抢险突击队”的旗帜。他说,自己和儿子熟悉水性,随时待命。此时,船头所对的柏家洲已经淹在江水中。
组织200多名居民撤离后,洲上居民组长吴振祥在江堤边守了5天,他相信并赞扬,政府做得很周到,布置得很周密。对于即将到来的洪峰,他没有任何恐惧。但他还能记得1994年那次决口导致的狼藉。
他很骄傲自己的“坚守”,他说,柏家洲沿线,出过很多著名的革命家——长沙这座城的“霸蛮精神”,源远流长。
洪水面前,长沙人守护家园,也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些初来这里的外地人,会觉得这座城市热、这座城市冷、这座城市雨大,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喜欢上这里的性格分明,沾染上不少“长沙脾气”。
洪水就像一面镜子。
中工网—《工人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