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0 15:29:02
|
查看全部
血战苏家崮
1941年,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日军的疯狂扫荡使沂蒙山根据地越来越小,军队给养难以筹集,抗日军民的日常生活极为艰苦。11月,日军集中5万多人,在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的直接指挥下,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妄图摧毁鲁中抗日根据地,消灭我军主力和领导机关。
12月7日,当时唐殿诰所在一旅三团驻扎在鲁南费南县的天宝山地区,山东分局党校约400人也驻扎在费县西边的郑城镇宁家圈一带山岭东侧的铁里营。据情报得知,敌人第二天要扫荡天宝山地区,所以部队准备前一天转移出去,但是当天正好一一五师的一位领导要向全体同志讲话,再加上侦察兵并没有发现特殊情况,当天就没有转移。
到了夜晚,寒冷而昏暗,各路敌人轻装疾进,途中遭到侧击,仅以少部分作掩护,主力仍奔向预定目标。我军加强了警戒,却没有想到敌人会突然合围,而且只靠徒步通信,因而未能及时得知敌人行动情况。午夜时,二营报告:“东岗哨上听到正西方向有步枪声。”值班参谋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团长、政委。王团长问其他方向有什么情况,参谋报告其他方向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侦察员回来报告。于是团长指示:派侦察员到白彦以西及郑城方向侦察,二营派一个班向山阴方向游动警戒。随后,派出的侦察员回来报告没有发现情况,也未听到枪声。由于前些日子曾派小分队多次袭扰敌人,夜里能听到该方向的枪炮声,所以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只通知各个部队一律于拂晓前开饭完毕,并严格警戒,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12月8日拂晓,二营各连饭后正集合出操跑步,进占山阴的日军突然向两水河发起袭击。六连立即占领阵地,抗击敌人。接着白彦、梁庄、郑城方向也响起枪声。原来八路军侦察员到白彦、郑城侦察时,敌人尚未到达该地,二营向山阴派出的游动哨走了南边的一条较大的路,敌人却沿北侧小路东进,又值有雾,故未能提前发现敌人。
战斗打响后,二营报告:“城后敌人有1000余人,六连正东抗击。”这时,八路军对周围情况仍不了解,还以为仅是据点的敌人来袭或报复“扫荡”,即令二营主力至两水河坚决抗击敌人,并把敌人向东北方向吸引,掩护团主力向白彦西南方向转移。
当团长、政委率担任前卫的第一连来到白彦的山上时,发现白彦及其东西各高地已布满敌人。这时,两水河方向战斗正激烈进行,而东北郑城方向向南尚无大的动静。判断西南、南面已有多路敌人,向西南方向突围已不可能。遂即改变计划,以第四连占领宁家圈南山及西山,阻击白彦之敌,以第一营营长徐振明率第三连,跑步抢占宁家圈东北的重山,掩护团及分局党校向东北方向突围。
此时,太阳已高高升起,晨雾已消。当掉头向东北疾进时,第六连已在优势敌人猛攻下向重山转移,渡过两水河的敌人即以火力压制。敌人的炮弹已在附近爆炸,机枪弹在部队左侧打起阵阵飞起的泥土。白彦东西一线的敌人,则同时向西山、南山发起攻击。
当团主力越过前往郑城的山口,到达木头崖东北的地域时,才遇到三营派来的通信员,他报告:“泗彦发现敌人由东向西疾进中,梁邱也发现敌人西进,进至何地不详。”时间已近上午9时,山阴及白彦之敌猛攻我方掩护部队,已占南山及西山,突入宁家圈,并继续进攻重山。四连正向宁家圈东山转移。王团长意识到当前严重情况,决心由参谋主任孙光率团及分局党校由第二营(营长戴文贤、政教王良思)掩护,向四开山(正北方向)突围,第三连控制重山阻滞敌人,而后跟进,团长政委第一连抢占东南高地苏家崮封制敌人,并杀开一条血路,向东南方向突围,和第三营会合,寻机打击敌人。由于笨重武器已不便携带,即令特务连将两门迫击炮及十发炮弹埋藏东河滩沙堆里。张政委说:“这样既能使党校安全转移,又能保障团主力少受损失。”
唐殿诰所在宣传队跟着部队行动,被分到了一营三连战斗部队。“我当时也不懂,虽然被分到三连,但是看到首长都向苏家崮方向跑,就以为那里安全,也往那跑,结果被高子堂副营长喊了回来。”唐殿诰笑着说。
夺取重山部队的战士争分夺秒地抢占了高地,但部队的机枪很多还没上去,先上去的战士听到枪响,知道有情况,剩下的部队便更加迅速地带着机枪跑到山上占领山头,那时敌人还在山半腰,端着枪继续向上冲,高子堂副营长大喊:“机枪!机枪打!”机枪一打,企图上山的敌人一个接一个地被打倒。
抢占苏家崮的部队爬上山后发现苏家崮东北及东侧的郑城、崇圣庄一线布满了敌人。为了杀开南突血路,又派参谋鲁军到第一连传达命令,要求坚决夺占小高地,驱逐敌人。一连受命以后,立刻以二排发起冲击,用刺刀、手榴弹杀退敌人,冲向高地。日军马上用成倍的兵力反击,小高地再次丢失。晒书台、崇圣庄、郑城各点的敌人更是以猛烈火力向八路军阵地射击,团首长几次跑到西端阵地,亲自指挥战斗。发现晒书台的日军继续增援南头高地后,首长决定令部队尽快撤出战斗,迅速下山向东北方向突围,但由于众干部战士正英勇作战,且敌人火力凶狠压制,多数干部战士未能下山,跟随团首长下山的人员也仅突出30余人。
从后来记录的材料来看,日军伤亡400余人,八路军也损伤严重,在战斗中损失了两个主力连,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小峰等180余人壮烈牺牲,其中包含20多名优秀干部,另有55人受伤,数十人失踪。
讲到这场战役,有几个人,唐殿诰一直念念不忘。一个是当时的作战参谋龙非:“那时候听说他是上海的大学生,后来听说他是重庆人,对于他的经历大家都不太清楚,但是这个人是真的很好啊。”那时,八路军队伍里鲜有大学生,大家对大学生的印象往往是清高、不好接近的,但是龙非却不一样,他平易近人,作战勇敢,尤其机枪技术优良,在苏家崮战役中,他亲自担任射手,掩护部队突围。子弹打光以后,他为了不让敌人把武器缴去,自己把机枪和手枪都拆碎了,扔到山里,最后在山下找到他的尸体,经过军医检查,他身上总共中弹21处。
让唐殿诰印象深刻的还有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小峰。据唐殿诰回忆,陈小峰当时腿部负伤,但敌人当时并没有发现他。陈小峰无力隐藏,又担心自己被日军发现当了俘虏,于是选择了开枪自尽。
唐殿诰提到的另一位英雄是刘传家,当时他跟着一连去抢占苏家崮,发现鬼子在南山头。一连连长发现敌人后,带着一个排向敌人进攻,力图把敌人驱逐下去,结果在交战中牺牲。在连长、排长大部分伤亡的情况下,刘传家拿起连长的驳壳枪向敌人冲去,最后壮烈牺牲。
尽管伤亡惨重,但苏家崮战役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抗日信心。唐殿诰说,当时在战场上,老百姓纷纷自发帮助八路军抢救伤员,掩埋尸体,老百姓都说:“有共产党领导着八路军,中国亡不了!”
机要处的译电员
解放战争时期,唐殿诰曾在机要处担任译电员的工作。当时共产党非常重视党的机要密码通信工作,机要工作是组织战争的重要工具,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战争时期发送电报大多使用电台,涉及军事等重要情报的更要加密处理再发送,所以必须通过译电员用密码本将它翻译过来才能看懂。在编码过程中,每一个汉字都对应4个阿拉伯数字,机要人员的工作就是把首长发出的命令,译成4个一组的阿拉伯数字密码,再把这些密码转交给通讯处发报,或是把接收的密码翻译成汉字,转交给首长秘书处。这样,即使这些信息被敌人截获,敌军也很难知晓其中的内容。
1948年9月,中国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北方战场,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攻取济南,同时准备打击徐州北援之国民党军。华东野战军于是集中兵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约由14万人组成,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由约18万人组成,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后,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经过8天8夜激战,至9月24日全歼国民党内城守军,俘获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国民党山东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据唐殿诰回忆,济南战役打响后,我军连连告捷,陈毅司令员深感快慰,特意让人从延安给许世友送去两瓶茅台酒,寓意是早日打下济南,喝庆功酒。
解放上海以后,唐殿诰所在的机要处住在上海大厦8楼至16楼,大厦的8楼以下则住着陈毅司令员等首长。晚上休息时,首长们聚在一起打牌,人不够了就会叫机要处找几个人一起,唐殿诰说:“那时候和首长打牌还会有所拘束,不过首长们也会开开玩笑。”
说起那段译电员的工作,唐殿诰印象最深的就是接到毛主席的指示。据唐殿诰回忆,解放上海的时候,毛主席为了保护人民和建筑,不准用重炮,因为城里不只有国民党兵,也有老百姓。说到这里,唐殿诰不禁落泪:“毛主席真伟大啊,在那种情况下,不准用重炮,部队就等于伤亡。毛主席就是爱人民,什么都想着老百姓。”
历经战火洗礼,唐殿诰说,自己那些年确实受了点苦,但是“只有从劳之苦,没有建树之功。八路军首长像老大哥一样把我养大成人,非常感谢党和首长”。如今,唐殿诰家的客厅里仍摆放着毛主席的塑像。
(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白涵 本文系与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合作)(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