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蒋芳 陈聪颖 来源:半月谈网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在江苏省苏州市,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这些学生“角儿”背后,是已经连续实施十年的“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
剧场内外青春洋溢
每天早晨,杨寒和她的同事们都会来到昆剧院的练功房练功。24岁的她是苏州昆剧院一名青年演员。每逢周一至周五下午,她都要到苏州观前街上的昆曲沁兰厅为孩子们表演。6月23日的这场,她面对的是苏州方洲小学的同学们。
杨寒学习昆曲是机缘巧合。初二时,苏州艺术学校来到她就读的初中招生,她幸运入选。毕业后,她进入苏州昆剧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昆曲演员。“小朋友们对演出十分感兴趣,其中一部分同学开始学习昆曲,甚至有小朋友希望长大后可以成为昆曲演员。”杨寒说。
当日的一段演出之后,台下的小朋友们纷纷举手上台体验,跟演员学习昆曲的身段。方洲小学六年级八班的李彦颖说:“今天的演出很好看,下次有机会还会再来。”
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昆曲还不得不面临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全国专攻昆曲小生的青年演员一度不到20人。一场演出,常常是台上的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
“我年轻的时候,剧团一年演不到10场戏,办公楼改成了招待所,演员兼职做服务员。”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说,青年演员如今所拥有的环境是多年前她梦寐以求的。
“小昆班”越来越多
动作凌厉、唱腔通透,8岁的程柯睿将《蜈蚣岭》中的武松演绎得血气方刚;10岁的杜丽娘与12岁的柳梦梅将“娃娃版”《牡丹亭》演绎得惟妙惟肖……6月25日,在“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启动十周年纪念日上,陆续出场的小演员们赢得了阵阵掌声。
“程柯睿这个孩子功底不错,《蜈蚣岭》这个选段练了有半年多,这是第一次上台表演。”程柯睿的指导老师冯家春告诉半月谈记者,平时小程就在淀山湖中心小学的“湘蕾少儿戏剧社”练习,目前孩子课业负担还不算重,能为培养自己的爱好腾出空闲时间。
类似“湘蕾少儿戏剧社”这样的小昆班已覆盖昆山全市各区镇,成为昆山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苏州市也在15所中小学校、社区建立了“昆曲教育传承基地”,为昆曲的传承发展输送人才。
“昆曲的传承需要培养传承人,也需要培养观众,观众是土壤。小昆班、昆曲教育传承基地的建设为青年演员提供了更多的演出平台,让观众和演员能够有更多相互了解沟通的机会。接触过昆曲的孩子今后不一定从事这个行业,但他很可能会成为忠实的观众。”王芳说。
传承传统文化,需久久为功
从2007年苏州实施“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以来,苏州市每一位中小学生,一年内都可以观看一次以上的昆曲演出。十年来,该工程每年面向中小学生提供100多场公益演出,累计3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观赏了昆曲演出,传统古戏雅韵在少年儿童中渐渐流行起来。
“虽然是公益演出,也不能走过场。”王芳说,为确保让学生看得懂、喜欢看,对剧目进行选择很重要。比如,针对小学生选择《三岔口》或《十五贯》,动的东西多一些,可看性就强一些;到了初中、高中,就演《牡丹亭》等经典戏,让学生对昆曲的了解更深入。
为了加强互动,组织方还让孩子们看戏之后用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或出版成册,或由报刊登载,孩子因此有了荣誉感。这样润物无声坚持到今天,当地昆曲的忠实粉丝小到六七岁,大至八九十岁,涵盖了各年龄段。
据了解,苏州市文明办、苏州市教育局在修订《文明校园测评细则》中,还专门针对“戏曲进校园”设定了相应的测评标准和考核权重,让“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每一所学校,惠及每一个学生。( 半月谈记者 蒋芳 陈聪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