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宇野美纪子是日本爱知县一位民间艺术家。5年前爱知世博会期间,她和100多位当地市民用回收的易拉罐制作了精美的各国国旗,赠送给参展各国,受到出人意料的欢迎。
眼下,他们又聚在一起,用易拉罐制作所有参加上海世博会国家的国旗,计划5月份带到上海,向各国展馆赠送。
宇野说,将易拉罐制作的国旗赠送给世博会,初衷是宣传环保理念。5年过去了,他们想法更多了:将这些国旗送到上海,是想表达世博会理念的接力和传延;邀请参展国家的人参与制作这些国旗,让大家共享世博会的乐趣;以这种最简单、普通的方式参与世博会,希望展示时代变迁下世博会不变的精神内涵,以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两个城市 一场接力
宇野美纪子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她说,世博会结束5年了,但在爱知,世博会没有过去。
清新洁净,是爱知各处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不会有人随意丢弃废物,公共卫生的意识深入人心。爱知世博会通过”不让一点垃圾走出会场”活动,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环保全民教育。
不少游览爱知的游客,会慕名寻访一个“世博刀削面馆”,主人平松芳博5年前在世博园开设刀削面摊位,让15万游客大饱口福。面馆的生意如今依然红火,所有的餐具都可以回收处理。在爱知,还有许多企业、单位,当年因世博会应运而生,今天依然做得有声有色。
通往爱知“世博纪念公园”的磁悬浮列车依然运行,迎送八方游客。当年的世博园已不复存在,中国馆旧址是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地,其他绝大多数世博场馆建筑也都像积木一样拆去,只留下”爱·地球博”纪念馆,向人们回述当年世博会的盛况。
“让世博园回归自然,正符合了爱知世博会的自然理念,”日本东海日中贸易中心专务理事原田泰浩说。原田先生是爱知的老居民,爱知世博会的热心支持者和参与者。他说,世博会留下的,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融入城市和人们的生活。
原田说,世博是一场接力。如今,接力之棒传到了上海,一场最新的文明嘉年华即将精彩上演。
在上海旖旎的春意中,一幅多彩画卷正作最后的装点,即将在黄浦江畔向世人展开。世博园区内,最后的准备不分昼夜地进行着。世博园外,上海这座中国最大城市,其节奏、韵律也应着世博会和谐有序地调整、跃动。
今天的上海,是中国发展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它释放着一个文明古国在复兴中蕴含的勃勃生机与和谐理念,展现了一个东方民族开放的胸怀和进取的姿态。
今天的上海,将在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讲述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故事,并同世界共同探讨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美好城市生活的内涵。
今天的上海,将搭建一个世界多元文明展示和交流的无疆界平台。上海世博会,东道主是上海,客人来自全世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两个主题 共同追求
井上雅和季德路分别来自爱知和上海,长年的倾心倾力投入,让他们对世博会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在爱知和上海,两位专家围绕世博会进行了一次富有启迪的对话。
担任爱知县观光协会专务理事的井上雅十多年来从事着与世博会相关的工作。他说:“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传承,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形态和诉求,这在世博会的主题演变中得以体现。”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德路认为,回顾历史能够发现,世博会之间往往既有承接,又有超越,同时代潮流相应和。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主题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51年至1933年,世博会没有明确的主题意识,但一直在传播着“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创造无限”的理念;第二个阶段从1935年至1970年,其间发生的生产力突进和世界大战引发的积极、消极后果,激发人类对世界和未来的人文关怀;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第三阶段,伴随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迅猛浪潮,世博会主题着眼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探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爱知到上海,这两届世博会,不同的主题,烘托出人类当代共同的精神追求。爱知的理念,是倡导人向自然学习,人要尊重自然。上海世博会,主题内涵则扩展到更为宽广的三个关系层面,即人与人、人与居住空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季德路说。
“上海世博会力图通过探索城市与人、城市与生命、城市与星球的关系,帮助人们展开更为深远的思考: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城市,社会发展的“人工产物”。伴随发展,人类进入城市,不再受制于自然,也逐渐失去了同自然的亲近。
城市,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化进程造福人类,也给人类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从二百年前只居住百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到今天容纳半数地球居民,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地域。寻求城市发展的科学方向,寻找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图谱,已成为人类发展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本着共同的追求,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人类展开广泛而开放的探讨,进行多元而积极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人类的合作,是全球的教育,是世界的畅想。
两个生活 共寄希望
4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许多人则因为世博会,生活融入了一些特别的内容。
宇野美纪子在赶制易拉罐国旗,作出5月前往上海的计划。井上雅忙着安排旅行团队,不少爱知市民要去上海观看世博会。季德路起了个大早,赶去参加上海世博会园区首场试运行活动。
这一天,爱知的生活是平静的,世博会的场景转向上海,然而,世博已长久地融入爱知。
这一天,上海的生活因世博而激越,世博正融入上海,以至长久。
这一天,世博文化盛宴,已经进入最后的倒数。
这是一个特别的景况。在中国上海这个传统而新兴的城市里,在繁华与流动之间,这里的人们生活如常,又充满期待——对生活,对这个城市,对一场即将举办的盛会。
待盛会开幕,上海就是世界之城,笑迎八方来客。日本观光厅长官沟畑宏说,世博会期间,预计有100万名日本游客前来上海。“我们相信,日本游客会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海外啦啦队。”
在黄埔江岸,世博园一如人间仙城,正为迎接世人的观览作最后的准备。在未来半年的时光里,数千万人将穿梭于城市的现实和城市的希望之中,在生活的真实和生活的憧憬中遨游、欢享。
54岁出租车司机赵德华说,我要用体贴的服务,帮人们了解上海和这里的人。志愿者王敏说,作为上海的市民,我要用对这个城市的爱,感染人们。来自爱知县的超级世博迷山田外美代已经在上海住下。她说,我喜欢这里忙碌而有趣的生活。
这将是一个生动的城市,并因一场世界性的盛会而格外鲜活。在这个城市中,人们普通又不普通的生活,映衬着人们的憧憬。美好的城市,美好的生活,这是每一个人朴素的希望,这又是当代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未来半年里,以至更远的日子里,人们将更执着地希望:以经济的支撑繁荣城市,以科技的进步提升城市,以社会的和谐融通城市,以文明的城市连通自然,在我们的星球上,人、城市、自然,生机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