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4 15:28:13
|
查看全部
“不仅送戏也‘种戏’”
刘宗涛记得几十年前在乡村演习时,观众听着听着,基本都能跟着唱上两句,“可现在的观众不仅张不开口了,能听下去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戏曲的传承在农村断裂了”。
浙江嵊州云龙越剧团团长胡云萍十分赞同刘宗涛的观点。在她看来,戏曲进乡村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演几场戏,更是要重新培养乡村观众,让他们重新了解戏曲、认识戏曲、喜欢戏曲。因此,戏曲进乡村,不仅要送戏,还要“种戏”。为了“种戏”,每次演出前,嵊州云龙越剧团的演员都会给观众介绍一下剧目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一点一滴地为乡村群众补上丢掉的戏曲知识。
要让戏曲在农村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娱自乐”。枣庄市峄城区的经验是,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引导他们参与“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比如,该区对表现优异的庄户剧团给予更新配备演出器材设备等扶持,邀请专业老师对全区各庄户剧团骨干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
如今在峄城,农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已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全区已成立庄户剧团68家,吸纳民间艺人近2000人。全区庄户剧团每年参与各类演出300余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庄户剧团自编、自导、自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戏曲节(剧)目,激发了广大乡村群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让乡村群众成为戏曲进乡村的参与者、创造者,享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没有剧场有个戏台也行啊”
不管是刘宗涛还是胡云萍,虽然都觉得戏曲进乡村意义非凡,但在送戏进乡村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无奈。
“有的村子路很窄,舞台车开到了村口却进不了村,本想着把戏送到群众家门口,但最后只能把舞台放在村外;夏天农忙时,去乡村没观众,冬天农闲时有观众了,可有时候天气太冷,大家又不愿意出来,结果演员比观众还多;还有一些时候,演着演着突然下雨、停电……”在刘宗涛看来,戏曲进乡村不是文艺院团一家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切实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在一些乡镇上修建剧场等固定的演出场所,这样不仅可以让基层院团长期驻场演出,也可以让乡村群众享受到跟城市居民一样的演出效果。没有条件修建剧场的地方,可以在村子里修建个戏台。
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老是老观众,也是戏曲进乡村面临的问题。“目前乡村戏曲观众仍以老年人为主,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有必要对戏曲剧目进行现代化创新。”胡云萍说,“但现在承担戏曲进乡村工作的主要是县级院团和民营剧团,这些基层院团基本没有任何创作力量,有的院团甚至生存都困难,所以很难创作出吸引乡村年轻观众的戏曲作品。”
胡云萍认为,地市级院团和省级院团有必要加入到“戏曲进乡村”工作中来,这些院团不一定要亲自到乡村为群众演戏,但可以凭借自己的创作力量为乡村群众写戏、排戏。只有为“戏曲进乡村”提供创作支持,戏曲进乡村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4日 05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