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型产业模式
汪萍来到英吉沙后,针对基层群众缺乏现代就业观念、不愿离家就业的思想,结合英吉沙县实际,积极推广“公司+卫星工厂+农户”的发展模式。这种产业模式是在工业园区设立管理中心、剪裁中心、包装中心和物流中心,在县城原职业高中建立培训基地,在全县各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发放订单、统一配送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依托,向全县多数乡村辐射的手套产业格局。
这种将工厂建在农民家门口,能够真正实现群众务工不离村、不离家,就地就近就业和在疆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就业难问题。
英吉沙县城镇三社区居民帕太姆罕·乌鲁格告诉记者,“家门口建立了卫星工厂后对我们很方便,以前丈夫一个人负担全家的经济问题,现在我们俩可以一起负担,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比以前好。”
让帕太姆罕一家感到更方便的是,卫星工厂的周边还配备了幼儿园。
帕太姆罕·乌鲁格的丈夫买买提·图尔浑说:“以前如果我们夫妻俩上班的话必须留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怎么安排孩子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我们商量以后把儿子送去幼儿园。”
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员工阿依谢姆·热依木说:“过去当学徒,一学就是五年,免费给人家干活,现在,几个月就可以学会,还给工资,所以我们觉得工作很好,很珍惜。”
汪萍所推广的这种产业模式,在英吉沙县取得了巨大成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服装产业园总部工厂、一个手套培训基地和11个卫星工厂,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踊跃到企业参加培训。届时将吸纳3000名群众就业,三年内的目标是就业人数达到一万人。
汪萍和她的团队来到英吉沙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员工的培训。由于语言不通和员工劳动技能缺乏,汪萍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培训骨干、带动全盘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对骨干学员开展生产技能、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经过精心挑选,首批培训了215名业务骨干,这批学员现已成为卫星工厂的老板、管理人员、技术辅导老师或总部管理人员和技术老师。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指令就通过他们传达至各个员工,避免了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为大规模生产铺平了道路。
与姐妹们同欢乐
汪萍非常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把员工当作家人和朋友善加对待。员工孩子生病,她亲自去家里问候,送去营养品和给孩子看病的费用。为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她还积极向援疆指挥部和英吉沙县委、县政府建议,在卫星工厂配套建设幼儿园、餐厅等附属设施。她还经常召开座谈会启发员工内在的心智模式,每天早会,都安排优秀员工发言;对于残疾员工更是无条件接收。
不久前,厂里的骨干员工阿尔孜古丽·艾力找到汪萍,说自己家里不同意她继续培训,要让她去拾棉花贴补家用。汪萍了解到阿尔孜古丽是作为未来卫星工厂的管理人员来培训的,为了留住阿尔孜古丽,汪萍和英吉沙县妇联主席塔吉古丽·穆萨来到阿尔孜古丽家里做工作。她们告诉阿尔孜古丽的妈妈,培训合格成为管理人员以后,阿尔孜古丽挣的钱每年大概有20多万元。塔吉古丽继续开导阿尔孜古丽的妈妈:中兴手套的所有管理人员不远万里离开家人到这里不求任何报酬,无私为大家传授技术知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里的人们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阿尔孜古丽的母亲听了这番话,情不自禁拥抱了汪萍,说自己真是糊涂,她会支持女儿继续培训。
汪萍管理团队对员工的关爱,广大员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企业的感情越来越深,把汪萍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古尔邦节期间,员工们争相邀请汪萍到家中做客。汪萍和管理团队到员工家里拜年,往往是进了一家的门,其他员工就在路上等候,出了门就往家里拉,“我们一连被拉进了15家才出了村庄。”员工的热情深深感动了汪萍,每当说起这些场景,她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塔吉古丽·穆萨告诉记者,汪萍这样贴心为员工做的事太多了,有的事情比这个困难多了,她都克服了过来,真是值得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