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江汉油田 解维权
鲁迅,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同样是一座令人仰视的丰碑,他的白话小说首开中国现代文学的崭新文风,《呐喊》、《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文章自1923年起,历经北洋政府、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被几代中国人传诵至今。除小说创作外,他一生还撰写了大量文笔犀利的杂文,切中时弊,唤醒民众,同时,他对传统文学的研究也有深厚的造诣,而且硕果累累。虽然鲁迅先生五十来岁便辞世了,但是几十年来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
九十年前,鲁迅曾受著名教育家、北大老校长蔡元培之邀,在北大任教。如今,北大副教授孔庆东,潜心研究鲁迅,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育的心得,写下了《正说鲁迅》一书,200多页,并不算厚,但字字珠玑、多有新意,令人不忍释卷。读过之后,我对鲁迅先生的生平、成就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有了更完整、更细致的了解。掩卷深思,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客观、深入地解读鲁迅?又如何用好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呢?
在以往,我们对鲁迅的认知多局限于大师、斗士和象征,而实际上,他首先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在生活中,他从不排斥高品质的享受,看电影、坐汽车兜风、喝上好的普洱茶;在精神上,他也是个情意深厚、爱恨错综的凡人,既深爱着家人亲朋,又陷于大半生决裂于手足的痛苦,慈母一手包办的婚姻也令他终生的愧疚和不安;在思想探索方面,希望与彷徨并存、昂扬奋进之中亦时有低沉徘徊。可以说他的一生,苦痛忧愁远远大于幸福喜乐:幼年丧父兼家道中落,尝尽人间冷暖;“走上社会”后,又在不断的抗争、论战中屡屡遍体鳞伤颠沛流离,后来积劳成疾遽然离世。
然而,鲁迅的巨大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就在于他能在平凡和痛苦中成就伟大,正如他说过的那样,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他以惊人的意志、智慧、韧性,一辈子都在自觉自愿地超越平凡、转化痛苦。从这一点讲,鲁迅是当前我们每个人追求自我完善的典范。其次,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鲁迅成名至今近一个世纪了,遭到过无数的误解、讥讽、中伤甚至谩骂,因为他的尖刻、不妥协、对黑暗社会及各色不良人等语多批评,不理解他的人不绝如缕。事实上,他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怀着深深的大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当日本艺术家柳园白莲问鲁迅是否讨厌生在这个被他一再批评的国家时,鲁迅眼含热泪说:不,我认为比起任何国家,还是生在中国好!他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打倒人吃人的不平等社会、唤醒大众的觉悟,为了这个目标,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以笔杆为武器不懈地战斗。大到振聋发聩、引领文坛潮流,小到与形形色色奴才走狗帮闲论战、揭露假革命者和某些“知识分子”的伪装,他从不计较这个国家和社会给了自己什么,而是尽己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用他的话说就是做“土工”)。
因此,鲁迅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的冷峻言语和表象下跳动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身在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对自己、对家人、对单位、对社会负起自己应尽的义务。一个人的生命和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一旦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过程中,哪怕一滴水珠,同样也能折射出太阳的辉煌。这就是鲁迅带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鲁迅的大爱、大责、大智、大勇,注定了他必有深邃的目光。稍微用心读过鲁迅的人,应该都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话很熟悉。他呕心沥血地改造社会和民族魂,究其一生都在思索“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他认为中国只缺少两件事,一个是真一个是爱。另外,他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他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时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可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晚年病重的鲁迅,尽管卧床不起、身心疲惫,但是对中国的未来却一如既往地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国力日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由衷地感慨:鲁迅看得真远!看得真清!看得真准!愈发情不自禁地敬仰和怀念他。大师虽去,但精神永存。这本书的作者孔庆东有两个观点:鲁迅作品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鲁迅是中国的、亚洲的、整个东方的灵魂脊梁。是啊!百年将过,而鲁迅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仍然对今天的我们大有提示和警醒。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尽可能多一点地读懂鲁迅、走近鲁迅、学习鲁迅,这就是《正说鲁迅》这本书给我的一些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