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登高的温石

“我身边的橄榄绿”征文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22:01:06 | 查看全部
优秀征文会刊登在杂志上,请大家按照杂志上稿的要求去采写,不要泛泛地写,一定要深入采访,要有事例,有图片,一定要把镜头拉近。不要写意,要工笔。
预备役军人和基层民兵都可以参与“我的橄榄绿”征文活动哈,只要是能写出军人精神就是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22:01:43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0楼煤缘于2017-07-20 20:50发表的  :
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身边的退伍军人,写一写他们的故事,共同学习一下军人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和意志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来吧。   
对的哈,期待您的佳作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1 09:08:27 | 查看全部
平台的活动真丰富啊,就喜欢这些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1 09:55:10 | 查看全部
积极参与互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1 10:16:41 | 查看全部
题记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自从离开家乡就难见到爹娘……
当年他们穿着新军装,唱着这首《咱当兵的人》,踏入军营。
部队生活虽然短暂,却烙印深深——
数年后告别战友,泪眼婆娑的那一幕难以忘怀。弹指一挥间,数十年后听到“立正”还是挺起胸膛,军姿依然。
岁月如霜,染白老兵的两鬓。岁月如歌,老兵心中的军歌依然嘹亮。岁月如酒,老兵身上的“兵味”愈发浓厚。
“老兵”新风采
七月流火,热浪滚滚。安徽电建一公司机械化大修厂的工作任务骤增:刚把大修竣工的低驾送走,另一台低驾和汽车吊结伴而来;两台大型塔吊同时转场要装二十多车;新疆拉回的液压提升装置要检修;机械拆装需要派人配合……
为了完成任务,修理工师傅们顶烈日冒高温,加班加点作业。三位当过兵的老师傅更是一马当先,不怕苦不累,抢重活干脏活,令人动容。为了安全,不厌其烦,为了省料,精打细算,令人敬佩。
陈夕好:一专多能的老兵
陈夕好,通讯兵出生,退伍进公司已20多年了。在干钳工之前,在保卫、起重岗位上工作过。因他起重作业经验丰富,在塔吊转场前夕,已是钳工作业档长的他又多个“头衔”,起重装车作业档长。从“任命”那天起,工间休息时,他就很少回班组休息室,不是在准备起重工器具,就是到堆场围着塔吊附件转悠,拿卷尺量尺寸,还不时的比划着。
他在盘算着装车的搭配,他说,塔吊超长、超宽件多,加上长途跋涉,只有装车搭配合理才能确保运输途中的安全。
从选择吊点,人员站位,到落入车厢后的支垫、捆扎,陈夕好车上车下忙个不停。他跑全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装好车后,他便匆匆赶往车间,去忙他的修理活。
马业富:闲不住的老兵
屈指算来,马业富退伍也有二十来年了,工作之余喜欢唱军旅歌曲。他先前是轮胎工,前几天他看钣金工活多就主动过去搭把手、帮个忙。没想到竟学会了电火焊,制作工件也有棱有角,现在已成为钣金工骨干力量。
他在干钣金的同时,还包揽换轮胎、补轮胎的活。这还不算,又揽下打扫车间前院的卫生等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活。
马业富责任心也很强,不仅自己严格遵守安规,而且还能及时指正他人违章行为。指正时他注意方式方法,受到大家的好评。
徐汉敏:不怕吃亏的老兵
在部队是后勤兵的徐汉敏,退伍进公司开汽车吊,工作出色,多次立功受奖。因患慢性病到仓库管理工器具,心细的他将工器具清理的一尘不染,摆放的错落有致,赏心悦目。
在机械转场前夕,班长曾想让他开龙门吊配合装车。因为此次转场机械超长件多,而他操作技术精湛,经验也丰富,是最佳人选。但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装车时间太长,怕他吃不消,就准备另外选择操作工。
徐汉敏却主动找班长要求上龙门吊去配合装车,班长以“天气太热,时间太长”没有同意,他说先试试,身体受不了就下来。期间,大伙多次让他下来休息,换别人操作,均被他婉言拒绝。
库工比操作工的工资低了一大截,有人说他,你不怕吃亏吗?不多拿工资,何必去找累呢?他笑而不答。(夏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2 06:31:2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2 13:04:35 | 查看全部
30年前
我们为了二炮筑巢、导弹的腾飞
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
如今我们投身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展现了当代军队复员退伍军人的风采
为军队争光
为“八一”军旗添彩
数年战友
一世兄弟
一生友情
不联络不代表不挂念
心跳多久
兄弟就做多久
未来共勉
不管你过得怎么样
战友们请多珍重
健康快乐
——原55基地304团三机连张一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9 06:21:1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0 21:31:31 | 查看全部
“我身边的橄榄绿”征文活动

一封给复员军人的慰问信



这是1983年新春,当时的徐州矿务局给全局复转军人的一封慰问信。信中说:“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们继续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至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谨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并望你们在八三年,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为打开我局煤炭生产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徐州矿务局曾有十多万职工,按照国家政策安置了不少复转退军人。从韩桥煤矿走出去的“矿山诗人”孙友田在他的不少诗作中有所描述。“从前你教我,时刻紧握革命枪,把枪口对准吃人的野兽;现在你又教我,身在矿山望五州,要叫煤河日夜流。——《徒弟的话》1958.3.”“想当年转业时,老是想不通,离开炮兵连,哪里去听大炮声?没想到,地球深处又相逢。——《炮声》1962.10.”“电车内坐着一位复员军人,蓝色的工作服已代替绿色的军装。——《兵车行》1962.10.” 可见,他们在矿务局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1984年7月,我采访过一名叫孙学俊的退伍军人。孙学俊1973年入伍,在部队入了团,曾先后7次受到嘉奖。1976年,他来到韩桥煤矿采煤九区成了一名采煤工。他把到矿山当作战场的转移,工作上始终保持着冲刺的劲头。那月上旬,他害了火眼,两眼肿的像桃子,到医院看后只歇了两天就上班了。班长准备给他分点轻活,可他说啥也不愿意,硬是要了条件差、工作量大的任务。一次,中班干到了凌晨4点才上井。他常常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又主动同别人结合搞“超额创新”,他每月所完成的任务,要比本身任务超40%还多。为此,矿务局命名他为“创新能手”,孙学俊也光荣地出席了徐州市和矿务局先代会。这些曾经的战士,他们把到煤矿作为是“重返前线”,成为矿工新时代的楷模。
                        高强
TIM图片20170730213734.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0:26:50 | 查看全部

有橄榄绿记得一路温情

踏入军营的那一年,我19岁,野战班里的其他九个战士和我一样大,一样的青春,一样的纯朴,站在一起是清一色的橄榄绿。
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都是脱下稚嫩走向成熟的年纪,或说笑,或打闹,或恶作剧,军营里的我们从不觉寂寞。
那一年秋天,千里之外的父亲来信说,家里的十五亩的玉米地被水淹了,母亲的风湿又犯了,需要钱治疗,问我能不能向战友借些钱。我知道,家里一定很难,父亲能向我这个千里之外的儿子求助,显然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母亲的风湿病多年,花去了不少钱,这次一定又是很严重。我有些犯难,虽说在军营里呆了半年多,和大家相处很融洽,但从未向谁开口借过钱。
我把信藏在了床头,一连几天都耷拉着脑袋。班长问我怎么了,我欲把家里的情况说出来,又碍于面子,一时语噎,藏在嘴里的话咽了回去。家里的事,我没再写信过问,也不敢过问。我恨自己,父母养我这么大,竟然还不能给家里一分钱的帮助。
春节回家探亲,我的腿象灌了铅一样踏上了北去的列车。母亲的病是否康复?父亲可好?上次的那封求助信让我无颜面对二老。
顶着细细的雪花,我走进了那个熟悉的小村庄,那个熟悉的土房,那扇熟悉的门……母亲颠着脚迎了出来,我叫了一声“妈”,泪水夺眶而出。
进了屋,母亲用笤帚一边打扫我身上的雪一边说:“上次写信,没想到你寄回那么多钱。傻孩子,出门在外,一下子从人家借1000元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愣住了,想想那天在邮局门口,班长手里拿着一张汇款收据,身后的几个战友诡谲地冲我眨着眼睛……我一下子明白了,他们一定看到了我藏在床头的信。
春节一过,我就提前整理行囊回部队。母亲把1000元密密地缝到了我的内衣里说:“上次从谁借了钱回去还人家……”
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为了我的自尊心,班里的其他战士守了怎样的一个秘密呵!
事隔多年,军营里的许多事如过往云烟,不曾在我的脑海中留有印象。但那个橄榄绿包裹的秘密,会为我永远记得,这一生挥抹不去的温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