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回复: 0

“城市名片”别老换(新评弹)

发表于 2017-7-20 07:09: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城市名片”别老换(新评弹)
2017-07-20
鲁 云
  到某地出差,忍不住对当地朋友夸赞:你们的城市名片提的好,多传神呀!没成想对方有些尴尬,小声回答:这个提法已经换了。说完,眼睛往上翻翻,露出“你懂的”的表情。
  这种“尴尬”还挺多。如今,一个地方对外宣传推介,都会有一两句响亮的“广告语”:千年某某,某某之都,这个高地、那个中心,描摹出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特质和梦想,可谓“亮丽的名片”。好的“城市名片”写实又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只不过从五年十年看,能坚持“一张名片走天下”的地方很少,让人心生物是人非之叹。
  相对于城市、地方更名的大震动,对换“广告语”的关注还不太多。换也有换的道理。因为提出“城市名片”,往往和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及目标息息相关,而目标和战略调整,换张“名片”也在所难免。如一个地方原本想发展商贸物流,后来觉得还是旅游文化合适,于是意思会从“商贾云集”转向“都来养生”。也有的因为提出原口号的领导“出事”了,继续用下去不光彩,巴不得去去晦气。总之,去旧换新里,多有“长官意志”的影子。
  如果以十年的维度观察,“城市名片”的内涵也在变化。十年前多是千篇一律的面孔,内容是“农业稳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等语句的排列组合,踏踏实实却少有特色。再往后,变成了“某某崛起的新高地”之类,以经济为中心简洁有力。这几年,“城市名片”的个性和美感明显增强,电视上播放再配以优美画面,人文色彩浓郁。这说明,“城市名片”的口号正在淡化功利色彩,朝着更为超脱、深化和个性的方向转变。
  从“一张名片”到“一个品牌”,并不是没有成本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树起来的。许多地方为推广“城市品牌”,不惜开发布会、做大广告牌、在电视黄金时段“轮番轰炸”。结果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妙语,还没来得及入脑入心,就偃旗息鼓另起炉灶,这确实很浪费。多变的“城市名片”效果适得其反,会让地方“面孔”变得模糊不清。往深了说,这折射出一地定位的摇摆和缺乏“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笃实。若非如此,“新瓶装旧酒”的广告词,改来改去不过是一个意思,还换啥?
  好的“城市名片”尊重历史着眼未来,它合乎两种人的眼光和审美:本地人和外地人。有些历史形成的、当地群众约定俗成的“城市名片”,不能别出心裁轻易动,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让其名副其实。而外地人对一个地方的称呼,比如春城、泉城、花城,恰恰是对城市发展最好的定位和诉求,更没有必要另起炉灶、缘木求鱼。其实对于品牌塑造,与其说我想怎样怎样,还不如多想想外地人怎么看你、当地人认不认你。
  在城市历史的长河里,今人的想法再多,大多数也只不过是一朵浪花、一个旋涡而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府之国”“六朝古都”等震古烁今的“城市名号”提醒我们,给一个地方“起名画像”要有敬畏之心,至少不要变来变去,否则就是热闹一时的过眼烟云。
5
分享
微信好友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更多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