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1 08:15:24
|
查看全部
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是基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矛盾而进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深刻的把握与阐发,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他还强调,“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毋庸置疑,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哲学观念。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活动就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场本身就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模式的反思和批判,改革开放过程本身就是不断的自我革新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把改革开放看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就是要打破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历时近40年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需要我们以更加彻底的批判精神披荆斩棘,完成自我革命的历史重任。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在诸多领域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当然,无论怎么改,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也体现了自我批判和自我革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自身监督,努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方面对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并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和“两学一做”活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党的领导力量得到空前增强。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实质就是坚持批判思维,要有质疑精神,敢于提出问题,直面问题,设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另外,在对待国外的理论和经验上也要坚持批判思维,“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依存共生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加强全球治理,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对当今世界发展新特点的把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倡导的依存共生的哲学理念。
依存共生的哲学理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又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基于依存共生的理念,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一方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思想是中国所主张的实现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基础,具有丰富内涵。
第一,坚持共建共享,维护世界普遍安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恐怖主义袭击、食品安全、疾病蔓延、毒品泛滥等问题,没有世界各国的合作,这些安全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我们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第二,坚持合作共赢,谋求世界共同繁荣。中国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利益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的重要思想,就是要走共赢共享之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发展对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与美国损害多边贸易、逆全球化不同,中国以自己的方式维护和推动全球一体化。
第三,坚持交流互鉴,主张开放包容。在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同时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理性处理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差异,取长补短、择善从之,以交流交融化解对抗冲突。习近平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第四,坚持绿色低碳,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崇尚和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中国主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各国遵守实施《巴黎协定》,呼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的国际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这既是中华民族哲学传统使然,也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作者:赵剑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