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常德石油分公司 戴一溱
老宅大院坐落在小县城40年前最繁华的地段,那时它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商业局干部大院。从曾经每个院落只有一个公厕,到家家户户有了独立厨房厕所;从一溜烟地大平房到三层小楼的陆续林立;从当年县里屈指可数的干部大院,到如今的士司机都很少知道的老院落,老宅大院欣欣向荣过,但终究还是日渐没落了,油漆斑驳的大铁门与残破的红砖青瓦吟唱着曾经的辉煌,也低诉着如今的沧桑。
老宅大院留下了我们童年的欢笑。小时候爸妈要上班,我们表姐弟几个经常“寄存”在爷爷家,老宅大院是我们的乐土,夏天的清晨早早起床到院子门口的草地捉蜻蜓、逮蚱蜢、寻蜗牛;中午趁着爷爷奶奶睡午睡偷偷溜出去在大院旁的供销社池塘里掐荷叶、打水漂;晚上在小别院的竹床上纳凉看星星,吃奶奶准备的小饼干,或者拿着奶奶给的零钱兴高采烈地在门卫爷爷的移动小摊上买果丹皮和咪咪。
冬天掰冰凌、堆雪人、打雪仗、放爆竹,有太阳的中午搬个板凳坐在小别院里晒太阳,大人们谈天说地,小孩们嬉戏打闹,奶奶每次都坐在藤编的圈椅上,笑眯眯地望着我们,三不五时跟我们诉说她和爷爷、和儿女的往事,安之若素,岁月静好。
老宅大院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大院建成在40年前,那时候三排院落的红砖青瓦平房算是县里的“高级住宅区”,每排院落都有个小别院,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小花坛,种满了花草,满院芬芳。爷爷搬进去后在屋子后面搭建了大院里第一间独立厕所,被大家津津乐道,紧接着家家都建了独立的厨房和厕所。
在我的记忆里,第三排院落的卜爷爷家率先翻修平房,盖起了三层小楼房,成为大院里人人羡慕的一桩大喜事。有了先行者,大院里的三层小楼陆续林立,小楼一多,每排的小别院便显得拥挤了,花坛被铲平,门前栽种的桂花树被移走,小别院变成了过道和停车坪。四年前,开发商征地建房,大院第三排院落被整体征收,新修的商品房与爷爷家仅隔了一条停车道,大院由此更加凋零。时代的变迁,总要经历一些变革,一些阵痛,大院只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之一。
老宅大院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一开始,大院里津津乐道的话题是谁家孩子招工到一个好单位,能够在百货大楼站柜台、在氮肥厂当学徒都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渐渐的,百货大楼、肉联厂等一批传统老型企业纷纷倒闭,大院的话题随之变成了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分配到某某局、某某国字单位,隔壁朱爷爷的大女儿成为了大院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成了大院里其他孩子的榜样。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已成为回忆,大院的话题悄然转变为哪家孩子自己应聘到一家好的企业,哪家孩子到了沿海地区做生意发展得红红火火,哪家孩子出国混得风生水起……不少大院的老邻居陆续跟着孩子搬走了,“三层小楼先驱”卜爷爷跟着二女儿去了广州安家,第一排院落的黎伯伯一家跟着儿子去了上海,隔壁的朱爷爷一家跟着女儿迁到了美国,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偶尔忆起过往,总有种物是人非之感,熟悉的邻居走了,新来的邻居渐渐也成为熟悉的面孔,大院这四十年来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振翅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