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时间记者 黄海东 报道)7月21日,2017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以下简称“看中国”)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京师厅举行。
2017年度“看中国”汇集来自37个国家的103部以“工匠·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短片,从上海高铁维修到云南建水豆腐;从深圳无人机开发到广西手工木船;从湖南花炮制作到甘肃送变电工程;从福建咏春制香到内蒙古传统服饰制作;从吉林贡米种植到青海光伏发电;从河南挂壁公路到北京“人艺”情怀……影片不仅展示了中国“大国工匠”的高水准技能,展现出手工艺人“业精于勤”的个人情怀,也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多样的文化氛围、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共识。

此次展映仪式播放了6部代表作品:讲述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沙漠斗士》(Desert Combater),由“看中国·内蒙古行”专业组成员、柬埔寨青年导演潘江水(Phan Chansey)拍摄;澳大利亚青年导演、“回访组”成员马丽娜·福沃德(Marleena Forward)的《人·艺》(A New Spring)聚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艺术家蓝天野先生;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城市大学的塞尔维亚籍导演阿科什·科维奇(Akos Kovacs)摄制的《两代琴》(The Bridge Between Us),展示了上海一个普通家庭中,与二胡制作和教学相关的父子深情;南非青年克里斯蒂安·格罗贝拉尔(Christian Grobbelaar)在福建探寻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残疾修表师质朴单纯的成长心路并制作了《表述》(Watch People);跟随南极科考队员张楠展现独家南极深冰钻探历程的《一路向“楠”》(The King of Ice),是“看中国·吉林行” 英国约克大学导演多玛斯·默克里欧帕斯(Domas Merkliopas)的作品;回访组成员、以色列青年导演迪米特里·科诺博洛夫(Dmitry Konopliv)在《茶山》(Tea Mountains)中向观众展示了信阳毛尖制作中的工匠、传承与创新。
“看中国”今年的主题是“工匠·传承·创新”,希望通过这样的主题,寻找和发现支持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精神。希望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倡导,唤起人们对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等浮夸浮躁现象的警醒。也希望外国青年通过他们独到的眼光去发现、表达他们眼中的“工匠精神”,去理解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
2017年度“看中国”拍摄阶段从4月10日启动仪式起,至7月21日展映仪式止,共历时102天,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捷克、荷兰、意大利、南非、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的103位外国青年落地中国上海、云南、广东、广西、湖南、甘肃、福建、内蒙古、吉林、青海、河南、北京12个省市自治区体验中国工匠精神,每人呈现一部以“工匠·传承·创新”为主题的10分钟纪录短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凯致开幕辞)
“看中国”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邀请到东南亚洲国家专业传媒人士进行创作,为:Looking China Pro版积累经验。此外,今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首次成立了探索性的VR组,采用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诚邀五位具有VR制作经验的青年电影人落地青海,进行虚拟现实影像创作。组委会还邀请了三位历届“金目奖”获奖者再次回到中国拍摄。
今年“看中国“影片中既有展现西南秀美风光、拍摄广西村寨风情的《性本爱丘山》,也有勾勒西北塞上山川壮丽影像、驻扎甘肃景泰,跟随牧羊人脚步触摸古城历史的《永泰羊倌》;既有节奏舒缓、凝视建水传统乌铜走银的“云南行“影片《手艺人》,展露了散文诗般的气质和艺术影片风格,也有来自”湖南行“的影片《花火薪传》,在热闹喜庆的浏阳花炮中描绘快节奏的中国节日礼花色彩。
在各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之下,“看中国”外国青年导演既进入中铁隧道集团等大型企业,挖掘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工匠精神”,形成了《在隧道尽头》等充满现代工业气息的影片;又能深度体验中国历史与文化,追寻思索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完成了展现挂壁公路造山开路之浩荡壮举的影片《挂壁公路》、和回顾红旗渠建设者腰缠麻绳、凌波除险之劳动人民淳朴热情的影片《水·系》,从而使今年的“看中国“影片突出了历史厚重感和时间立体性。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会林文化基金创始人黄会林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创始人黄会林先生表示,活动旨在搭建一个通过影像体验中国文化、实现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参与“看中国”的外国青年可以有机会来到中国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最后以纪录片的形式得以呈现,并带回到自己的国家进行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同时,“看中国”外国青年导演也关注中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3位来自韩国的青年导演参与“看中国·河南行”活动,从小处着手、记录还原河南的木板年画、剪纸艺术和菊花文化,最终形成了《一个人·一幅画》、《纸上乾坤》、《宋城菊韵》三部值得期待的纪录片。阿根廷青年导演在“看中国·云南行”中探寻500多年的漆器制作工艺,将他对于漆器艺术家的独特理解融入影片《关于王先生的语音便签》之中;来自马拉西亚的导演在“看中国·内蒙古行”的活动中将镜头瞄准反应蒙汉风情的达拉特烫画技艺并制作影片《燃烧吧,达拉特烫画》;而在“看中国·甘肃行”中,则涌现出关注手工书籍传承与创新的纪录片《故纸跃然》,体现了导演对于中国传统出版行业的观察和思考。
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本次“看中国”活动导演也关注了各行各业中体现出来的、广义上的“工匠精神”:无论是“看中国·广东行”中展现地方小吃特色、通过拍摄深圳传统小食制作技艺展现精致手艺的《深圳味道》,还是“看中国·湖南行”中塞尔维亚青年导演注目少年体操运动员们坚韧不拔、励志为国争光的纪录影片《百花齐放》,都凸显出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的认真、勤奋、刻苦与执着;在行业的背后,呈现出充满中国别致风采的工匠、传承与创新。
“看中国”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性中国文化体验项目,迄今已经举办第七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格鲁吉亚、印度、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48个国家405名青年,出色完成404部短片,共获55余项国际奖。

(塞尔维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马莲娜·马尔科维奇女士点评影片)
阿根廷、塞尔维亚、柬埔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国驻华使馆使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凯,文化界、影视界专家学者,中方13所合作院校与合作单位代表,“看中国”组委会成员,媒体嘉宾以及本年度103位外国青年中的45名代表出席了当天的展映活动。
来源:北京时间 |